
昆山中醫院鄭氏婦科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診治經驗:陰癢案
昆山市中醫醫院將依托婁江區域中醫優質資源,著力打造“1228”工程,在江蘇省中醫臨床研究院昆山分院內設置1個研究所(婁江醫派研究所),研究所下設2個中醫非遺學術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鄭氏婦科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閔氏傷科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2個省名中醫傳承研究工作室(江蘇省名中醫徐進康傳承研究工作室、江蘇省名中醫戴安偉傳承研究工作室);8個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
欄目將依托“1228”工程,每周一期分享每個傳承工作室的中醫內涵精粹。以敢闖敢試的魄力,集聚創新創優的動能,“辨證施方”,奮力踐行高質量發展實施路徑。把準新時代中醫藥發展脈搏,開創中醫藥振興發展璀璨未來!


鄭天如診治經驗:陰癢案
患者,女,36歲。
主訴:外陰瘙癢反復發作十余年。
現病史:患者近十年來外陰瘙癢反復發作,曾至多家醫院就診,白帶常規等相關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予奧硝唑、制霉素、保婦康等多種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外陰瘙癢以夜間明顯。
刻下:外陰瘙癢,夜間明顯,帶下不多,無異味,納可,二便調,夜寐欠安。
既往史:否認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平素月經規則,5-7/30天。
過敏史:否認藥敏史等。
體格檢查:舌紅,苔根薄黃,脈沉細略數。婦科檢查:外陰:已婚式,雙側大**皮膚皺縮,色素脫失。
輔助檢查:白帶綜合分析:清潔度III度,**乳酸菌48%,BV-,AV-,未見霉菌、滴蟲。
中醫診斷:陰癢
證候診斷:肝腎陰虛、肝氣郁滯證
西醫診斷:外陰營養不良
治法:滋陰疏肝,養血止癢

七日后復診:患者訴用藥后外陰瘙癢明顯好轉,夜寐可,要求繼前配藥。
體格檢查:舌紅,苔薄白,脈沉細。
治療:既效,守方繼進
原方原法14劑。
結案語
外陰營養不良又稱外陰白色病損或外陰白斑,是指外陰局部皮膚神經血管營養障礙引起的組織變性與色素改變的婦科疾病。其臨床癥狀以外陰部位的奇癢為主,瘙癢時間長短不一,瘙癢劇烈程度不同,不分季節和晝夜,時伴有局部燒灼感、刺痛及皮膚黏膜破損,多數患者外陰病變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皮膚色素減退,色澤呈白色花斑樣,病變范圍大小不一,主要在大**、**間溝、**等處,常呈對稱性分布,病變日久外陰皮膚彈性逐漸減退,皮膚黏膜增厚似皮革。
外陰營養不良在祖國醫學文獻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屬于“陰癢”“陰燥”“陰瘡”等范疇。相關記載見于《肘后備急方》及《諸病源候論》。祖國醫學認為本病與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外陰營養不良屬于婦科疑難雜癥,現代醫學對其病因病理尚無明確完整的闡述,故臨床治療也缺乏統一性。
鄭氏婦科通過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認為本病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關系密切。《黃帝內經·素問》云:“女子…二七而 天癸至…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六七三陽脈衰于上…發始白。七七任脈虛…故形壞而無子也。”指出腎為先天之本,強調腎氣在女子生命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且“腎開竅于二陰。”其次,《靈樞·經脈》 云:“肝足厥陰之脈…循股陰,…環陰器…”《臨證指南醫案》有云:“女子以肝為先天”。女子的生理活動,如經、孕、產等最易耗傷陰血,如《黃帝內經》所云:“婦人之生,不足于血”,肝臟陰血不足是致病的重要因素。臨床本病證型分為虛癥和實證。虛證是指氣血陰陽虧虛失調,陰部失去濡潤或溫養而致病;實證是指肝郁化火、濕熱熏蒸等致病。正如《黃帝內經·素問》有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至虛之處,便是容邪之所”。綜上所述,本病病機虛實夾雜,總以正虛為致病之本,外邪或病理產物為致病之標。
治療上強調五臟并調,尤重肝腎,治病求本,通調全身氣血,不盲目見癢止癢;局部配合養血祛風止癢治療,可收良效。
本案患者病程較長,皮膚色素減退、瘙癢難忍,夜間明顯,反復發作,心理上有焦慮感,為肝腎陰虛,精血兩虧,血虛生風化燥,又兼肝氣瘀滯所致,故以一貫煎滋陰疏肝內調。患者肝郁氣滯,局部皮膚血虛不能濡養,血虛則血行不暢,久則脈絡瘀阻,陰器氣血不和而致病。故配合局部坐浴熏洗,重用當歸養血活血,配合清熱祛風止癢之品,使患者肝郁得疏,陰平陽秘,局部氣血調和,肌膚得以濡潤則病自去。

昆山鄭氏婦科自宋末迄今已有近800年歷史,歷29代,現今昆山市中醫醫院婦科(鄭氏婦科)系江蘇省中醫臨床重點專科,以中醫藥辨證為主治療婦科多種常見疾病及疑難病,如月經失調,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過多,不孕癥,子宮肌瘤,產后病等,并創制了一些用之有效的自制藥物。2011年,鄭氏婦科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醫藥類),2012年創建成為江蘇省中醫重點專科,是吳門醫派中世家醫派的的杰出代表。代表性傳承人有江蘇省第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鄭天如,蘇州市第二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紀祖,蘇州市第五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陸愛芳,昆山市第二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翊。
鄭氏婦科流派傳承研究工作室,負責人為周琴科主任,指導老師為29代學術繼承人鄭天如、吳紀祖,醫院以師帶徒形式為他們配備徒弟,舉辦學術經驗講壇,使中醫青苗培養對象、西學中人員學習其學術思想。工作室主持開展多項科研課題,包括江蘇省中醫藥科技發展項目2項、蘇州市科研項目2項,及昆山市科研項目4項,先后獲得江蘇省中醫藥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項、昆山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


來源:昆山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