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解讀夏至節氣物候及習俗傳統
[paragraph]01 夏至·氣候變化“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即夏天,“至”,乃極也。每年6月21日至22日,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是夏至節氣。“夏至”是盛夏的起點,表示炎熱的夏天來臨了。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時分,北回歸線及附近地區會出現“立竿無影”的奇景。夏至以后,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夏至以后,白天雖逐漸變短,但天氣一天比一天熱,甚至高溫持續,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我國各地陸續進入盛夏時節,開始了一年中最熱的天氣,雖然還沒有到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但離“入伏”也不遠了。從“夏至”起,經過三個“庚日”,便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氣溫高、濕度大是這一時期的典型氣候特征,雷陣雨也較為頻繁,雖然能帶來了短暫的涼爽,但也加劇了空氣的濕度。尤其是長江流域,梅雨季節往往與夏至相交,雖然高溫高濕讓人感到不適,但對作物生長有利。[color=rgba(253, 184, 179, 0)]02 夏至·物候現象
/夏至
中國古代一些文學作品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并且認為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
二候蟬始鳴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三候半夏生意思是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03夏至·傳統習俗
小夏至 盛夏始
夏至日是中國最早的節日。舊時古人十分重視夏至節,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在夏至之日始,百官還放假三天。祭神祀祖夏至是"四時八節"之一,民間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古代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余擇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種定期節日。
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夏至南北要吃面自古以來,中國一些地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04夏至·節氣養生 1、保護“陽氣”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節,是陽氣最旺陰氣初生的時節,《黃帝內經》中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因此,此時養生要注意保護陽氣。夏至,人的陽氣在外,陰氣會潛伏在五臟六腑里面,因此在飲食方面不要太過寒涼,以免滯留在臟腑中,會出現腹瀉等疾病。不宜多吃涼粉、冷飲等,還要避免吹空調,尤其是夜晚睡眠時直吹冷風,會阻礙身體陰陽氣機的轉換,易導致傷風、關節疼痛、腹痛腹瀉,為健康留下隱患。
2、重在養“心”夏至養生需養心,靜則神安。在中醫理論中,心對應“夏”,夏季心陽最旺,夏季高溫容易使人煩躁或倦怠,切忌情緒大起大落、為小事大發脾氣,規律作息,保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汗為心之液,汗液分泌過多會消耗精氣,傷及心血。運動強度以不感到疲憊,微微出汗為宜,以減輕心臟負擔,運動后要適當飲用溫開水。在晝長夜短的夏至時節,午間小寐可以起到煥發精神、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3、夏至吃”苦“夏季的特點就是熱,所以夏季老覺得頭暈腦脹、身困體乏、頭暈目赤、心情煩躁、食欲很差。這就是典型的熱導致“上火”的癥狀。在夏季吃“苦”有諸多好處。在夏季適當吃一些苦味食品,不僅能緩解由疲勞和煩悶帶來的不良情緒,恢復精力,而且還可解暑去熱,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并且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故有“夏日吃苦,勝似進補”之說。
05夏至·詩詞古文夏至避暑北池【作者】韋應物 【朝代】唐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水國多臺榭,吳風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俱老矣,東望共依然。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云樓上事,已上十三年。夏至後得雨【作者】蘇轍 【朝代】宋天惟不窮人,旱甚雨輒至。麥乾春澤匝,禾槁夏雷墜。一年失二雨,廩實真不繼。我窮本人窮,得飽天所畀。奪祿十五年,有田潁川涘。躬耕力不足,分獲中自愧。余功治室廬,棄積沾狗彘。久養無用身,未識彼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