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關注 | 昆山市一醫院機器人手術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作為昆山市內率先開展機器人輔助手術的單位,機器人輔助手術相繼在婦科、肛腸外科、泌尿外科等專科開展近30臺次。
近日,泌尿外科冷新副主任醫師團隊成功為1名前列腺癌患者李先生實施了“機器人輔助腹腔鏡前列腺根治性切除術”,李先生已康復出院。
多學科聯手“掌舵”
在李先生入院后,泌尿外科聯合麻醉科、肛腸外科開展多學科會診(MDT),制定“靶向切除+神經保留”的個性化方案,這也給手術提出了更精細的要求。
面對這樣的挑戰,冷新副主任醫師團隊采用機器人輔助下手術,綜合考慮病情風險和患者生活質量,最大程度保存控尿功能相關神經血管束。
該手術方案得到多學科專家的認可采納。
精確到毫米的“主刀”
“機器人手術”并不是機器人主刀,只是主刀醫生借助機器人系統的三維高清視野及自由度機械臂完成手術。
術中,在機械臂可放大10倍的三維視野下,能清晰辨識前列腺周圍細小結構,精準分離腫瘤組織,冷新通過控制臺靈活操控機械臂,完成前列腺及雙側精囊的切除、尿道吻合等手術環節,在狹小的空間內實現“毫米級”精細操作。麻醉科團隊及手術護理團隊全程保障。
泌尿外科護理團隊通過“快速康復(ERAS)”模式,從疼痛管理、營養支持到盆底功能訓練,為患者提供全周期照護。
他說:“沒想到恢復這么快!”
李先生術后第1天可下床活動,術后第7天順利出院,拔導尿管后即可控制排尿。
“原本擔心手術會影響排尿功能,但醫生詳細講解了機器人手術的優勢,讓我安心不少。”李先生術后感慨,“手術后第二天就能下床走路,醫生護士每天查房都很細心,現在出院回家,終于能睡個踏實覺了!”
目前,泌尿外科機器人手術已涵蓋前列腺癌、腎癌、輸尿管狹窄等高難度病種。機器人手術的術前多學科會診、術中精細化管理和術后快速康復計劃的規范化路徑實施,正在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
前列腺癌
Q1
前列腺癌有哪些癥狀?
排尿異常
尿頻、尿急、夜尿增多;排尿困難(尿線變細、尿流中斷)、尿潴留(無法排尿)
局部侵犯癥狀
腫瘤壓迫直腸可導致便秘或排便困難;侵犯尿道可能引起血尿或血精
轉移癥狀(晚期)
骨轉移:最常見(約90%轉移至骨),引起骨痛(腰骶部、髖部、肋骨等)、病理性骨折
淋巴結轉移:腹股溝或盆腔淋巴結腫大
其他:少見情況下可能轉移至肺、肝等,引起咳嗽、腹痛等
Q2
哪些人更容易得前列腺癌?
年齡
最主要的危險因素,90%以上患者年齡>50歲,高峰發病年齡為70-80歲
遺傳與家族史
一級親屬(父親、兄弟)患前列腺癌,風險增加2-3倍;若兩位以上親屬患病,風險更高;特定基因突變可能增加遺傳風險
種族
非洲裔男性發病率最高,亞洲發病率較低,但近年來隨生活方式變化有所上升。
激素水平
雄激素(如睪酮)長期刺激可能促進前列腺細胞增殖(但雄激素水平高≠一定會得癌)
其他
肥胖、高脂飲食(尤其是紅肉、乳制品攝入過多)、缺乏運動可能間接增加風險
Q3
如何早期發現前列腺癌?
血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測:
⏩PSA是由前列腺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正常值一般<4ng/mL;
⏩PSA升高可能與前列腺癌相關,但也可能因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近期排尿用力或性生活等非癌因素導致。
⏩注意:PSA升高≠一定是癌,需結合其他檢查判斷。
直腸指檢(DRE):醫生通過肛門觸摸前列腺,評估其大小、質地、有無硬結等。
影像學檢查:
⏩經直腸超聲(TRUS):引導前列腺穿刺活檢;
⏩MRI:更清晰顯示前列腺結構,幫助判斷腫瘤范圍;
⏩骨掃描、CT/PET-CT:用于發現骨轉移或其他遠處轉移。
4.前列腺穿刺活檢:確診的金標準,通過細針取少量前列腺組織進行病理檢查,明確是否為癌及惡性程度。
來源: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