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歲的孫女士為了保持身材,每周雷打不動晨跑5次,配速嚴格控制在每公里6分鐘。然而,這份看似自律的運動模式堅持一個月后,卻讓她不得不走進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
孫女士描述:“腿像灌了鉛,上下樓梯必須扶欄桿,走路都困難。” 運動醫學門診葉曉生副主任醫師表示:“經過檢查發現,孫女士的雙膝關節脛骨平臺已出現明顯骨髓水腫!
孫女士的癥狀為典型慢性運動損傷。運動系統慢性損傷比急性損傷更為多見,骨、關節、肌、肌腱、韌帶、筋膜、滑囊及其相關的血管、神經等均可因慢性損傷而受到損害。
不知從何時開始,跑步從“最孤獨的運動”逐漸晉升為“全民運動”。晨光里的城市綠道、落日下的公園小徑,我們總能看到跑者的身影。
有人說,跑步嘛,天生就會,不需要教。
接下來,葉曉生副主任醫師和大家聊聊關于跑步的學問
一般建議:對于大多數成年人來說,每周進行3-5次跑步較為合適。既保證身體得到足夠的運動刺激,又不會因過于頻繁的運動給身體帶來過度負擔。速度以每分鐘大約180步,約7-8分鐘/公里為宜。
特殊情況:
辦公室久坐族,啟動階段可采用快走與慢跑交替的方式,下一步根據自身身體適應情況逐漸增加跑步頻率;
患有三高的人群,需要根據自身身體狀況和醫生建議來確定跑步頻率;
產后恢復的女性,在骨盆穩定性檢測通過之前,可采用“十分鐘碎片跑法”,之后再根據身體恢復情況調整跑步頻率。
一般建議:對于以健身、減脂為主要目的的普通跑步愛好者,每次跑步距離在3-5公里較為適宜。既達到一定的運動強度,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又不會對身體造成過度的疲勞和損傷。
特殊情況
馬拉松運動員或有專業訓練需求的人群,跑步距離會根據訓練計劃和目標有所不同,可能會進行長距離的耐力訓練,如10公里以上甚至更長距離;對于身體較為虛弱或剛開始跑步的人,應從較短距離開始,如1-2公里,逐漸增加距離,讓身體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跑步最大心率的計算公式為220-年齡。例如,40歲的孫女士,其最大心率約為220-40=180次/分鐘。如果進行中等強度的跑步,目標心率可設定在最大心率的50%-70%左右,即90-126次/分鐘。如果進行高等強度的跑步,目標心率可設定在最大心率的60%-70%左右,即108-126次/分鐘,別讓心臟“超負荷”工作。
跑步30分鐘后才會消耗脂肪:跑步一開始就會消耗脂肪,只是在有氧運動開始的前30分鐘時間里,糖的消耗比例大于脂肪,過了30分鐘后脂肪的供能比例增加,糖供能比例下降,30分鐘后的跑步燃燒脂肪的效率趨于最佳。
不一定。長期久坐者的關節炎風險是規律跑者的3倍。久坐會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而正確的跑步能增強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促進軟骨新陳代謝。
做好跑前熱身和跑后拉伸:跑前最好做10-15分鐘的熱身運動,如小范圍小跑、踢踢腿等。跑后要進行拉伸,如左/右腿后側拉伸、腹部左/右側拉伸等,避免下肢關節因“被急剎車”造成沖擊和損傷。
選擇合適的跑鞋:跑鞋的中底要兼顧緩震與回彈,鞋底軟緩震好但回彈差,鞋底硬回彈好但緩震弱,需根據自身需求平衡。鞋子的支撐穩定性也很重要,要與每個人的足弓、步態匹配。
頭部眼睛平視前方;挺胸收腹;背部拉直;肩部放松、放低;手臂手肘彎曲呈90°,以肩膀為軸心擺動,身體稍微前傾,腰髖部保持穩定,不要左右扭動。
跑步不僅是一種運動
更蘊含著生活哲學
步伐或疾或徐,人生自有節奏
路途時晴時雨,跑出自信態度
審核專家簡介
葉曉生
副主任醫師
醫學碩士
蘇州市醫學會保膝學組委員、蘇州市醫學會運動醫學組委員
擅長:骨關節疾病與運動損傷的診治,包括肩袖損傷、半月板損傷、關節韌帶、軟骨損傷等關節鏡手術,規范保膝手術,關節置換等
來源: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領紅包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