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下一碗自制楊梅酒,老人變身“小黃人”
近日,70歲的鄭先生因喝下一碗自釀的楊梅酒,全身皮膚變黃,誘發血液系統疾病。
鄭先生先是出現不停地拉肚子,然后全身皮膚變黃,成了“小黃人”。他感到緊張,立即來到昆山市一醫院急診就診。
經查,鄭先生的血紅蛋白只有40g/L,只剩正常成年男性的1/3,屬于重度貧血。
貧血的主要與紅細胞生成不足、破話過多或者丟失過量有關,使得血液中紅細胞數量或血紅蛋白濃度低于正常水平,導致機體供氧不足。嚴重貧血將引發器官損傷、心臟負擔加重、免疫力下降等危害,如長時間得不到糾正,可能危及生命。
鄭先生被收住在血液內科,進一步診治。

在血液內科醫生的仔細問診中,鄭先生說自己喝了自制的楊梅酒,可能有點不太衛生,導致拉肚子。他既往也發生過一次自身免疫性溶血。經過檢查,鄭先生診斷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身體中,紅細胞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細胞,起著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的重要作用。自制果酒未經滅菌與成分檢測,可能激活異常免疫應答,誘發自身免疫性溶血,導致紅細胞被大量破壞,進而引發貧血。同時,血紅蛋白釋放到血液中后,經過肝臟代謝產生的膽紅素過多,從而導致組織黃染。
經過1周的抗感染和輸血等對癥治療,鄭先生皮膚成功退黃,各項指標都恢復正常,康復出院。


Q1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血液就像是生命之河流淌在我們身體中。其中紅細胞就像運輸船一樣,將氧氣運輸到各個器官。這些船通常堅固耐用,能服役大約120天,衰老后才在脾臟等器官被有序回收分解。

當自身免疫紊亂時情況就不同了,紅細胞的生命周期被大幅縮短,提前在血管中或脾臟、肝臟內大量破裂(溶血)并被破壞。骨髓雖然拼命加班生產新的紅細胞,但其速度遠遠趕不上紅細胞被破壞的速度,最終導致血液中紅細胞數量顯著減少,血紅蛋白濃度下降,從而誘發一系列癥狀。
Q2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有哪些癥狀?
常見三大癥狀是貧血、黃疸、脾臟腫大,其他還可能出現尿色改變等。

Q3
來院就診,需要提供哪些信息給醫生呢?
▪ 有沒有用過可能造成溶血的藥物?(比如氟達拉濱、頭孢曲松、舒巴坦等)
▪ 有沒有輸過血?
▪ 有沒有進行過血型不合的造血干細胞或實體器官移植?
▪ 有沒有關節痛、脫發、齲齒、口腔潰瘍、大便性狀改變?
▪ 有沒有發熱、盜汗、消瘦等?
以上信息,在我們的生活中需要多加留意。

Q4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能治好嗎?
治療上主要采取:阻止溶血、糾正貧血、去除病因三大手段。
去除病因 懷疑藥物相關 性需要立即停止懷疑藥物的使用。自身免疫病患者需要在溶血控制后進行自身免疫病的治療。
支持治療 保肝、退黃,促進溶掉的紅細胞從尿液中排出。如果貧血較重,可以輸注洗滌紅細胞。
阻止溶血 糖皮質激素治療能有效抑制免疫系統,減少抗體的產生,多數患者治療效果良好。如糖皮質激素療效不佳,遵醫囑使用CD20單抗、環孢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

Q5
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謹慎用藥 確診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患者需要謹慎用藥,對已知可能誘發溶血的藥物(如某些抗生素、抗炎藥)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并注意觀察不良反應。
重視感染防治 及時治療感染,避免感染誘發或加重溶血。警惕因食用變質食品導致的腸道感染,誘發異常免疫應答。
定期隨訪 確診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患者,在溶血控制后需要定期至門診隨訪,監測病情變化。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雖然發病時較為兇險,但并非不可戰勝。從鄭先生的驚險經歷中,我們應深刻認識到,切勿“因小失大”。生活中,我們要對身體發出的“疲乏、黃疸、尿色加深”等警報信號保持高度警覺,及時就醫至關重要。

作者簡介

張弛
住院醫師
血液病學碩士
擅長:多發性骨髓瘤及淋巴瘤的規范診治
審核專家簡介

傅愛林
主任醫師
血液內科副主任,血液病學碩士
昆山市醫學會血液病分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預防醫學會血液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研究型醫院學會貧血分會委員,蘇州市醫學會血液病學分會委員,蘇州市醫學會血液病學分會漿細胞病、淋巴瘤學組成員,蘇州抗癌協會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擅長:疑難及部分罕見血液病的診治
來源: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