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聚焦昆山高新區:育苗成林 搭建人才與產業雙向奔赴“金橋”
10月21日,《新華網》刊發《昆山高新區:育苗成林 搭建人才與產業雙向奔赴“金橋”》文章,聚焦昆山高新區以科研助理崗位為紐帶,有效架起人才供給與產業創新的“雙向橋梁”,讓青年人才“引得來、用得好、留得住”。現將原文轉載如下:
今年以來,昆山高新區積極拓展吸納就業崗位空間,優化人崗匹配對接服務,著力促進2025屆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截至目前,全區已發布科研助理崗位2190個,上報1358個,完成工信部火炬中心下達任務的226%,以各類活動持續推進開發落實科研助理崗位,讓科研助理“引得來、用得好、留得住”。
在昆山高新區的優質企業平臺上,不同專業背景的科研助理,正憑借自身優勢,快速成長為企業科研創新的重要支撐力量。
研究生畢業于青海大學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的馬雙雙,今年7月剛加入蘇州新能先鋒檢測科技有限公司。在入職前的多輪企業調研與崗位比對中,這家全球規模領先的第三方新能源電池檢測服務機構,憑借在行業內的硬實力與清晰的發展布局,成為她職業選擇的最終答案。“公司擁有近10000個電池性能測試通道、超5000臺各類自動化檢測設備,還有覆蓋電芯到電池包系統的完整檢測能力,這樣的研發實力和產業布局,讓我看到了專業發揮的廣闊空間。”馬雙雙表示。
入職以來,馬雙雙迅速褪去學生身份的青澀,以飽滿的熱情融入團隊,在項目管理、設備交付等關鍵環節主動作為,借助對機械設計理論的熟練掌握,協助團隊有序推進項目。“科研助理崗位雖不是直接主導研發,但每一次設備交付保障,都是在為公司的業務保駕護航。現在我不僅能獨立跟進小型項目的管理工作,還在學習新能源電池檢測的相關知識,希望能更快成長為‘懂技術、會協調、善落地’的復合型科研輔助力量。”談及入職后的成長,馬雙雙的語氣中充滿干勁。
同樣在昆山高新區企業任職的吳英楠,是長春師范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的畢業生,現就職于明益信(江蘇)智能設備有限公司。這家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專注于自動化技術研發,其動力電池蓋板全自動組裝檢測生產線、CCS自動焊接檢測生產線等設備處于行業領先水平,與吳英楠的專業方向高度契合。
“公司核心團隊有20余年行業經驗,180人的研發團隊規模,還有覆蓋新能源、醫療等多領域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這些都讓我堅定了加入的決心。”吳英楠介紹,入職后他從自動化設備研發的基礎環節學起,通過參與設備性能測試、設備組裝,逐步將專業知識與實際研發需求結合。目前,他已能協助團隊完成部分工作,未來計劃進一步深耕智能裝備性能優化領域,成長為企業研發骨干。
明益信相關負責人表示:“專業人才是公司研發的核心力量,像吳英楠這樣的科研助理,帶著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學習熱情,能快速融入研發團隊,為公司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升級提供新鮮思路。”
昆山高新區始終堅持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作為民生保障與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緊扣區域重點產業集群發展需求,以科研助理崗位開發為核心抓手,在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中持續拓展就業新空間。通過精準對接企業研發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方向,昆山高新區不僅為企業輸送了專業適配的青年人才,更在設備研發、產線調試、項目落地等關鍵環節,為高校畢業生搭建了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平臺,有效架起人才供給與產業創新的“雙向橋梁”。
從“引才”到“育才”,從“用才”到“留才”,昆山高新區以科研助理崗位為紐帶,不僅搭建了人才與產業的“雙向橋梁”,更通過全周期培育賦能,讓青年人才與區域發展實現了真正的“雙向奔赴”。
作為創新創造的熱土,昆山高新區系統實施“123456”人才科創工作機制,強化“科技招商聚鏈成群、人才引育固本興新”兩大核心抓手,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強化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務、提升高端人才服務質效,隨著人才梯度培育等舉措的持續推進,各類人才集群正在這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