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夏購物中心的成立,也是從昆山商廈出去的副總,姓馬,他按商廈的模式進行,但發現有些價格高賣不掉,就走大商場、中低檔商品的模式,開始還行,后來總之時間一長,牌子攤特,慢慢開不下去了。同樣美聯商廈也是差不多,也是商廈出去的張總。
1985年下半年,昆山供銷社貿易中心開始營業,營業場所位于現朝陽路西大橋南堍,老輪船碼頭西的農業生產資料公司的肥藥倉庫內。我是供銷社貿易中心、昆山工業品批發總公司和昆山商業大廈的經理。昆山商業大廈是“昆山工業品批發總公司”下屬的一個商場。
與此同時,昆山商業大廈開始在人民路原昆山火車站職工宿舍原址上籌建。該地塊地勢低洼,由于常年受雨水積澇的影響,環境衛生惡劣,群眾意見較大,希望縣里全面進行環境整治。為解決群眾的后顧之憂,縣里下決心將位于正陽橋南堍的鐵路職工宿舍拆除,規劃改造為商業服務區。
當時的縣供銷合作總社主任是王龍,根據縣委、縣政府的要求,縣供銷社傾全縣供銷社系統之力,規劃建造昆山商業大廈,并將供銷社貿易中心的營運功能整體搬至昆山商業大廈。1988年12月,昆山商廈正式對外營業。
當時,昆山全縣的經濟工作重點,是全方位開展橫向聯合經濟。我們供銷社系統把商業的橫向聯合也作為系統的一個工作重點。由于同上海一級批發站合作關系,昆山商廈的商品種類明顯增多。昆山商廈第一年的營業額超億元,受到了江蘇省供銷社的重視。江蘇省供銷社將昆山商廈列為全省商品供應的基地,重點為蘇北地區提供商品服務。
昆山商廈企業管理也是采用先進的管理模式,一是在全縣首家對職工進行電子考勤;二是每月商品盤點,不關門打烊,做到全年365天,天天營業;三是按照大類商品開設商場,設立了交電商場、百貨商場、針織商場、服裝商場、鞋帽商場、文化用品商場、紡織品商場等七個商場,這樣商場負責人更專業、更便于管理。由于加強管理,責任落實到人,各司其職,實現了經濟效益和職工積極性的“雙提高”。
昆山商廈何以能一炮打響,直到現在仍名列全國同行業前列,不得不說這是昆山商業領域與上海“橫向聯合”的結果。
來源:玉峰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領紅包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