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見
照 見
在巴城老街,悄然佇立著一家別具韻味的茶室,喚作“照見”。想來應(yīng)是受《心經(jīng)》中“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一名句的啟迪。茶室為中式風(fēng)格,全木質(zhì)的構(gòu)造,上下兩層,建筑年代久遠,似承載著歲月故事。 我初去這家茶室的時候大約是在六年前。需穿過狹長走道和小院方能進入主茶室,茶室的布局為:左側(cè)是一張大型茶桌,老板娘通常坐于其內(nèi),熱情地招呼客人,為他們奉上香茗并陪著聊天。右側(cè)則是榻榻米式樣的茶座,可用幔布與外圍隔開。收銀臺在樓梯下方,整體氛圍清雅。記得那時,我小心翼翼扶著樓梯扶手踏著陡峭的樓梯來到二樓,上面氛圍寧靜而視野開闊。前窗可以俯瞰整個前院,院內(nèi)一隅栽種的芭蕉樹葉能遮住半個院落;后窗可以看到狹長的后院,布置著一個條形茶臺和幾張茶凳。老板貼心地配好精致茶點,親自沏茶并熱情地介紹著茶的特性,并詢問我對茶品類的喜好。起初,看著這優(yōu)雅的環(huán)境與熱心周到的服務(wù),我心里暗自揣測茶資應(yīng)不菲,然而買單時卻發(fā)現(xiàn)也就一百出頭,那一次體驗感極好,自那以后,空閑時我偶爾會再來光顧,并且還邀請朋友過來一同喝茶,共享這一方寧靜美好的天地。 照見由兩位女性合伙人傾心經(jīng)營,一位愛好攝影,她長發(fā)但總喜戴頂帽子,氣質(zhì)端莊雅致,時常身著簡約的中式服飾,散發(fā)著藝術(shù)氣息,舉手投足從容而客氣;另一位熱愛書法,短發(fā)而俏麗、體態(tài)多姿、笑容可掬。她的書法領(lǐng)路人好像是前些年入圍蘭亭獎的張姓老師,因而她的毛筆字寫得極有功力。這里的茶具精美、茶點豐富多樣,擺放精致的點心與醇厚的茶香相得益彰,為品茶時光增添了一份閑暇與滿足。兩位合伙人隔日輪流值班,所以每次去喝茶的時候,不是遇見善攝影的端莊老板娘葛氏,就是看見愛寫書法的靚麗老板娘彩氏,她們倆都十分好客,茶室每天上午十點左右開門營業(yè)。茶室的狹小庭院也別有一番景致。地面鋪著古舊的青磚,靠墻處長著青苔,縫隙間偶爾長出幾簇嫩綠的雜草。在角落處生長的高大芭蕉樹堪稱這個院落的靈魂所在。夏天時,陽光透過芭蕉葉,在地上或墻上灑下斑駁的光影,極具禪意,營造出一種寧靜而充滿生機的氛圍。從茶室后院的小門出去,在茶室外墻的地方也栽有芭蕉樹,還有柿樹以及其他綠色植物,一片生機樣子,每每路過這里都會拍幾張照片。不遠處,有一個公共衛(wèi)生間可供使用。 茶室隔壁是一家經(jīng)營日雜的店鋪,還順帶經(jīng)營螃蟹生意。這里的老板娘大約六十歲左右,她也喜愛書法,此外,她還喜歡跑步,每次去喝茶時也愛到她家店鋪坐坐,嘮嘮家常,店老板則善廚藝,其烹制的家常菜味道極好,清淡口味,一次午餐時喝了一碗他家燒的雞湯,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老兩口有一個兒子在上海工作。 前些日子路過巴城老街,發(fā)現(xiàn)“照見”茶室在臨街處增加了咖啡品種,為喜愛不同飲品的游客提供了更多選擇,也讓這家充滿韻味的茶室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