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C1輪融資后,協鑫光電近日宣布完成C2輪近2億元融資。本輪融資由信達資產和賽富基金共同投資,加上C1輪的金石投資、昆高新集團、紅杉中國、瀚漾資本等機構,共同完成了C輪融資。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第三代太陽能電池,主要分為單結鈣鈦礦電池和疊層鈣鈦礦電池。
協鑫光電是協鑫科技(03800.HK)孵化的獨角獸企業,其昆山項目將作為協鑫光電全球研發總部、未來上市主體以及全球集團總部。在這里,全球首個AI高通量聯合研發中心(與蘇州大學、蘇州實驗室共建)已揭牌,利用人工智能賦能材料研發。基地還將積極引入上下游伙伴,培育千億級鈣鈦礦產業生態圈。
據悉,昆山基地先期布局1吉瓦鈣鈦礦商業組件生產線,用于生產滿足商業化應用的1.15米×2.4米全尺寸組件,兼具高效率與高穩定性。
從電池組件效率來看,截至投產時,量產線疊層組件效率已達29.51%,持續領跑全球。
從穩定性來看,其組件成功通過德國TÜV萊茵嚴苛的3倍IEC加嚴老化測試,掃清產業化關鍵障礙。
更關鍵的在于,電池組件制造成本優勢明顯,其疊層鈣鈦礦制造成本預計將降至傳統晶硅組件的50%左右。
今年5月,協鑫光電在昆山發布全球首臺鈣鈦礦AI高通量設備,成為破解產業化難題的“超級引擎”。設備搭載52組高精度傳感器與AI大腦,形成“感知-決策-行動-學習”的自主閉環,每日完成300片電池制備并產出1800組高精度數據,將實驗室成果轉化周期壓縮90%。其制備的電池效率差異小于0.75%,展現出超越傳統工藝的極致性與精準度。
協鑫光電董事長范斌在2002-2006年在清華大學化學系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學習,取得碩士學位。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范斌研究的領域是導電高分子。他認為,應該用人工合成的材料降低太陽能電池發電成本,為此去瑞士洛桑高等理工學院讀博研究鈣鈦礦結構。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后,范斌歸國創業,與當年兩位清華同宿舍校友一起,創立廈門惟華研究團隊,研發制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2013年3月,廈門惟華開始建設國內第一條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卷對卷印刷生產線,生產了國內第一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組件。
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長期關注和跟蹤鈣鈦礦相關信息。2016年,協鑫集團主動登門拜訪范斌并收購了范斌的團隊。蘇州作為科研創新的熱土,協鑫集團也積極實施科技人才發展戰略,為全員創新提供了有利條件,強化人才歸屬感。目前協鑫光電已發展至270人以上規模,其中科研人員占比44%。
鈣鈦礦產業化已發展到關鍵時點,本次C2輪融資是C輪整體融資的延續,資金將重點投向昆山吉瓦級基地的產業化建設與科研投入,加速鈣鈦礦商用組件的量產化進程。
朱共山規劃量產與場景“雙輪驅動”戰略,首先是以吉瓦級量產基礎,錨定“產能陸續放量——大規模制造——疊層產能大爆發”路線圖。
同步推進場景化示范牽引,目前鈣鈦礦組件已在青海高海拔強紫外線地區、北京冬奧賽區、大灣區綜合能源站、庫布齊沙漠等復雜環境完成驗證。未來將推動“鈣鈦礦+長時儲能”模式,構建全鏈低碳生態。
范斌博士表示,經過十余年的技術進步和發展,鈣鈦礦作為光伏行業提升光電轉換效率的唯一路徑,已經形成了行業共識。協鑫光電在產品、產能等多個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鈣鈦礦組件的商業化應用已近在眼前。
光源資本作為獨家財務顧問,持續見證并助力協鑫光電從效率突破到全球首個吉瓦級基地落地的跨越。光源資本合伙人薛玲表示,很期待協鑫光電范斌博士團隊加速引領產業化進程。光源資本將持續支持協鑫光電,共同推進全球綠色能源發展。
鈣鈦礦技術面對的效率、穩定性、成本、尺寸四大產業化核心難題,協鑫光電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并推至規模化量產臨界點。其“吉瓦級量產+多場景驗證”的雙引擎模式,不僅加速自身商業化落地,更可能重塑光伏產業競爭格局,推動第三代光伏技術真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叩響光伏“技術奇點”之門。然而,吉瓦級產能的穩定釋放、持續降本及市場接受度,將是其下一步的真正考驗。
來源:新華日報財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領紅包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