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微熱點】“全額退款”“維權包贏”?“職業代退”靠譜嗎?
“比12315還管用”
“高效維權、包成功退費”……
職業代購大家都不陌生
但你聽說過“職業代退”嗎?
近日,記者調查發現,二手交易平臺上存在不少聲稱能夠有償取消預訂的服務鏈接,標價多在上百元,代退服務的業務涵蓋酒店、機票、游戲充值、話費充值、保險保單、教育培訓、婚姻介紹、醫療美容、舞蹈健身等各領域,甚至形成了職業代退黑灰產業鏈。一些代退人通過偽造證據等方式騙取退款,更有一些消費者因為代退遭遇詐騙陷阱。
如在線教育領域,職業代退人常以“課程質量差”“未提供服務”“老師態度不好”等為由,通過便民熱線、投訴平臺向機構施壓。保險領域的職業代退以“法律咨詢”“維權代理”為名,在社交平臺發布“全額退保”廣告,誘導消費者提供個人敏感信息,隨后通過偽造“銷售誤導”證據,向相關部門投訴,再索取高額手續費。機票退訂領域的一些手段則更為離奇。有消費者因自身行程有變想退機票,代退人竟直接向航空公司申請“乘客已死亡”以騙取退票。
未成年人游戲充值退款,也成了職業代退的“撈金場”。寧夏西吉公安曾發文稱,當地王先生為10歲女兒申請游戲退款時,遭遇黑中介詐騙。對方以“專業法律團隊”名義收取服務費,誘導王先生提供個人信息后,騙走4.9萬元,后經警方介入已追回全款。
那么
“職業代退”違法嗎?
消費者選擇“代退”,有何法律風險?
“代退”亂象應該如何整治?
《法治日報》律師專家庫成員、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熊宗鵬律師表示,從法律角度看,代人溝通退費的行為并非天然違法。根據民法典第一百六十一條,法律并未禁止消費者委托代理人辦理退費事宜,但一旦超越“合法代理”范疇,涉及偽造材料、敲詐勒索、非法獲取信息等行為,就可能構成違法、侵權甚至犯罪。
根據相關報道
職業代退分為“真代退”和“假代退”
但若偽造證據騙取錢財
真假“代退”皆夠入刑

“真代退”會要求消費者提供身份信息、銀行卡、訂單等敏感資料,通過三步操作獲利:一是施壓,通過投訴熱線、社交平臺發布負面信息向企業施壓,迫使企業讓步;二是偽造證據,若施壓無效,便偽造病歷、死亡證明、銷售誤導記錄等材料,制造“符合退訂條件”的假象;三是分成,退費成功后按約定比例抽20%-30%傭金,即便退訂失敗也會收取10%的費用。
代退人通過偽造病歷、編造“客戶去世”等虛假理由,虛構“消費者符合特殊退訂條件”的事實,以欺騙商家退費,給商家造成財產損失且數額較大的,可能構成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的詐騙罪;而以“損害企業聲譽或引發監管處罰”相要挾,迫使商家因擔憂損失擴大而退訂、支付款項,數額較大或多次實施的,涉嫌構成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的敲詐勒索罪。
“假代退”則更簡單直接:通過社交平臺引流,以“低傭金”“包成功”為誘餌,誘導消費者添加私人聯系方式,要求預先支付定金或“保證金”,拿到錢后便拉黑失聯。
這類行為本質是以“代退”為名,向消費者行“騙取財物”之實,如騙取數額較大,同樣涉嫌構成詐騙罪。此外,若代退人通過共享屏幕、掃碼等方式非法獲取消費者銀行卡密碼、身份證號等信息,或非法獲取消費者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情節嚴重的,還可能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或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
對消費者而言
選擇“代退”可能面臨哪些風險?
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律師鄧煦表示,代退往往要向賣家提供姓名、手機號、銀行卡號等個人信息,這給了不法分子買賣個人信息的可乘之機。更有甚者,一些消費者因為代退遭遇五花八門的詐騙陷阱。有的因為提供了個人信息被冒名借貸、**;有的被要求“充值返現”,先充錢才能退錢……而提供代退服務的多為個人或非法機構,一旦發生糾紛,很難維權。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副教授劉曉春提醒稱,若消費者參與虛構理由、制作虛假證明,可能涉嫌違法,需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職業代退”這條黑灰產業鏈
為何屢禁不止?該如何整治?
劉曉春分析稱,因多數“職業代退”行為難以直接認定為違法,比如代退人與酒店溝通協商、通過“鬧”讓酒店讓步等行為,本質是協商過程,僅屬不合理行為,不構成直接違法,缺乏主動打擊的明確依據,難以直接進行監管。
對于避免不法代退擾亂市場秩序,劉曉春建議:首先,在平臺治理層面,應加強規范“職業代退”在網絡直播、社交媒體中的不當宣傳;其次,各行業內部可建立專業信息共享機制和核對機制,提升識別造假能力;最后,對于按約定不應退訂的情況,企業可堅定拒絕,若對方造謠施壓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鄧煦建議,一方面,二手交易平臺應該承擔起主體責任,加強對相關違法信息的審核力度,監測異常交易行為;另一方面,有關平臺、商家也應進一步完善退款規則,合理合法處理退款要求。

消費者應謹慎對待代退信息
切莫輕信,避免因小失大!
來源:尚法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