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之戀】正陽橋:百年繁華入夢來,見證著昆山的滄桑巨變
但凡昆山人,沒人不知道正陽橋的。它像一位老者橫臥在婁江兩岸,見證著昆山的滄桑巨變。自1923年建橋以來,無論是下了火車進城,還是在從婁江里坐船進城,第一眼看見的就是正陽橋。在外游子思念故鄉時,腦子里浮現的除了馬鞍山,就是正陽橋。正陽橋作為“昆山門面”,一直占據著視覺焦點地位。
我第一次“見”著正陽橋,是在1978年的某日晚上,父親當時在水利局的工程大隊工作,單位的地方就是現在的朝陽路和躍進路交界處的南面一點。那時我只有六七歲,是和我母親從張浦坐輪船出來的,記得當時的朝陽路全是碎石鋪成的,黃昏的街道上,**一樣的三輪車來回穿梭,偶爾有一輛解放牌卡車開過,龐大的身軀似乎可以封住馬路……我怯生生的抓住母親的手,生怕走丟了。大概是父親白天工作繁忙,于是晚上帶我去人民路。人民路一直是昆山最繁華的地段,如今依稀記得朝陽路右拐好像有個奧灶館,再過去一點是一個郵電所,再往北有一排木板門面房,父親說那邊是城河岸了。借著微弱的燈光,我看到那里都是成排成排灰色的房子一直向東延伸。
走近正陽橋,原來的橋已經被拆了,正在建造新橋,江底裸露在外,靠城河岸那邊,有一條江底通道,行人就從江底來回南岸和北岸。父親背著我一步一步走到江底,再慢慢爬上對面的河岸,江底腳手架、鐵鍬、籮筐等工具堆放在一邊,黑乎乎的淤泥散發出一股生物腐敗的味道……爬上北岸,靠左手是一個飯店,靠右是一個很大的坡度,父親牽著我繼續往北,那邊的樹木很大,黑夜里遮住了很多門面,走了一圈,父親又將我背回南岸,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第一次沒見到正陽橋,因為那時“沒有”正陽橋。
第二次是我隨村里的大人去青陽港裝氨水,那時年紀要有十歲了,那次兩件事情令我印象深刻,第一件事情甚至有些害怕,就是船進青陽港時,但見河面開闊,風浪涌動,我坐在船艙里似乎感到浪水就要撲過來,我急忙抱緊同去的老三伯伯,還沒等我“躲避”風浪,我們的船和同行的另外一艘船碰擦起來,一陣震蕩,河水濺起,直撲船艙,我被驚得的大哭起來,要求上岸,但怎么上岸呢?上了船是不好隨便下船的。導致我以后不敢隨便坐船,老覺得船上很不安全。第二件事情就是結束后回到正陽橋的大河灘,那里凡是四鄉八地出來的農民一般都要在這里扎船,有的出售稻草、西瓜、蔬菜等,就在正陽橋的橋堍,上了岸我記得有個飯店,我們就要在那里吃飯,吃了飯他們將我送到父親那里。這一次是我真正看到正陽橋,走過正陽橋,沒想到正陽橋上人流擁擠,老三伯伯將我送到父親單位好像已經下午很晚了。我現在回想那時交通不便、通訊不便,他們是怎么找到父親的單位?又怎么將我交到父親的手上?拿現在的思維去考慮那時的問題,我總覺得不可思議,也很神奇。
第三次是1986年的秋天,那些年我們鄉里每家每戶都栽種蘑菇,我家也種了,蘑菇賣給罐頭廠,蘑菇根一般都扔掉的,但為了增加收入,母親將蘑菇根收集起來,讓我和父親騎車去昆山的農貿市場銷售。父親就選擇昆山最大的農貿市場——玉山農貿市場,就在正陽橋東堍。那天騎到那里已經下午三點了,我和父親選擇靠震川路沿江的地方擺開攤,那時還沒有城管,于是站在那里等待買主,零零碎碎的客人只是從路邊看了看我們的籃子里的蘑菇根,有的走上前來詢價,大多聽了價格后轉頭就走了。父親懷疑是不是價格大了,于是再來詢價時又壓低價格,但他們聽了依然轉身走了,等待讓時間變得緩慢,那天的風從婁江吹來,覺得身上有些發冷,站了一個多小時也就賣著幾塊錢,可太陽已經掉進婁江里了,回去還要騎一個小時的路程,父親看看時間準備收攤,幾十斤蘑菇根再騎回去太重了,再說過夜的蘑菇會爛掉的,無奈的父親只好把蘑菇根倒在河灘邊,于是騎車回家。等我們騎到正陽橋回頭望過去的時候,那個景象讓我驚呆了,無數人圍在一起哄搶父親倒掉的蘑菇根,在我們賣的時候無人問津,父親一直以為蘑菇根無人要,心里甚至埋怨母親出的這個“餿主意”,可眼前的事情讓人難以想象……我和父親呆呆地站在正陽橋上,那次站在正陽橋讓我感到沉重又悲傷。
真正來回于正陽橋是成年之后,每到過節過年,總要與好友結伴上昆山,到了昆山必須去正陽橋,那邊有商廈、百貨公司,還有新華書店,再過去就是電影院,好吃好玩都在那里,人擠人是正陽橋的常態。成家之后就帶著妻子兒子一起上昆山,正陽橋是必須打卡的地方,兒子還在正陽橋拍過一張照片。后來因工作關系搬到城里住在姐姐家,每天上下班都要經過正陽橋,在那里堵車有時要等四五盞紅綠燈。隨著昆山的迅猛發展,2006年正陽橋再次重建……閑暇時正陽橋也就不再是必去的地方,再說人太擠了,也沒必要再去湊這個熱鬧。
忽一日,我開車去商廈,路過正陽橋卻空蕩蕩無一行人,我以為開錯路了,停好車走上橋,前后看看,依然行人寥寥,某一時間段真的出現“空檔”,我有恍然如夢的感覺,再后來與其他朋友聊天,他們說正陽橋沒人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啊!我有點錯愕,那以前的哪些人流都到哪里去了?
來源:白鷺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