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坐辦公室,壓根就沒考慮過下面的體驗。 這服務,全拿去營商了,給老百姓是真敷衍。
今天上午9點,我準時開始通過小程序申領住建裝修補貼。我提前一晚就備齊了所有資料,可以說是萬事俱備。然而,從9點到10點50分,近兩個小時的時間里,我面對的卻是無盡的卡頓、失敗和無奈,最終還是沒能“搶”到名額。
這次申領過程中的種種問題,讓我覺得有必要提出來,希望相關部門能看到并改進。
第一,系統平臺體驗極差,技術問題頻發。從9點開始,系統就極其卡頓,反復嘗試都難以進入。即便進去了,上傳資料也屢次無故失敗,單單一張身份證照片就耗費了半個多小時才成功。這讓人懷疑平臺的服務器承載能力和并發處理能力是否經過了充分的壓力測試。 第二,平臺選擇不合理,操作極為不便。為什么一個需要上傳大量文檔資料的業務要強制放在小程序上?大多數人的詳細資料、掃描件都保存在電腦里。為了申領,我們不得不先把文件從電腦導出到手機,過程繁瑣且低效。如果能提供像“昆如意”那樣的網頁版在線平臺,讓用戶直接在電腦上操作,豈不是更加便捷高效? 第三,上傳文件限制苛刻,不切實際。平臺要求上傳的圖片大小必須在2MB以內。現在手機隨手拍一張照片的大小就遠超這個限制,這意味著每一張圖片都需要用戶手動壓縮后再上傳,大大增加了操作難度和時間成本。此外,對于PDF這類常見的文檔格式是否支持也沒有明確,給申請人帶來困擾。這僅僅是個例子,2MB的限制在通知中沒提及,那這其中導致的不同的申請效率,由一個圖片大小來承擔?
第四,配套服務缺失,咨詢渠道不暢。在遇到問題時,我嘗試撥打住建部門公布的咨詢電話,但整個上午都無法接通。一個面向全市的補貼項目,難道只有一個咨詢電話嗎?這與“昆如意”服務名片所倡導的“馬上就辦,一站達”理念嚴重不符。
第五,“先到先得”的原則是否公平?對于普惠、補助性質的政策,“先到先得”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商榷的規則。因為在系統卡頓、技術門檻存在的情況下,“誰先到”的判定標準是不透明、不公平的。它獎勵的不是準備最充分的人,而是運氣最好、網速最快、恰好沒遇到bug的人。 我自認準備得非常充分,尚且如此艱難。那么,那些資料還沒完全備齊,或者對手機操作、圖片壓縮不太熟悉的老百姓,他們又該怎么辦呢?
希望這次的經歷能引起重視,未來的公共服務能夠更人性化、更穩定、也更公平。 得是全昆山的裝修補貼,在短短不到2個小時的區間內,瞬間沒了,以這個系統的提交效率,2小時內到底多少人享受到了政策的福利?這是在搶票,還是噱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領紅包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