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小區”這門生意兩年前,和某業主自治領域的老師直播。|他說了那句:“99%的業委會都是假的。”當然,他的發言有個前提,是近幾年成立的。而我的觀點則保守了點,我認為利用業委會制度牟利的業主呈增長趨勢,但99%這個數值顯然絕對了。專家反問了我一句:“你現在跟業委會接觸,能分辨出真假?”后來,我明白他的意思了。99%的意思是|有真的,但你分辨不出。2021年,南京江北新區某大型小區物業選聘在即,各物業公司代表的車子停在會場外面。初選會現場,他們西裝筆挺的相互打著招呼,然后就各自候場區找個位置坐下。他們中間有老牌國企,有頭部物業,也有勢頭正猛的本地新勢力。會場里,業主們盯著一個比一個驚人的墊資數字,聽著你方唱罷我登場。

會場外,每家物業公司代表心里則揣著另一個數字。你可以叫它市場拓展費用,又或者其他名稱。總之,它的比例是物業公司全年物業費總額的3%~10%。也就是說,一年500萬物業費的小區,業主們將會有15~50萬的費用流入某個口袋。這決定了哪家物業公司能夠進場,而不是所謂業主們民主的投票。會場上,業委會的老主任無心聽講,他總覺得自己正被幾個年輕人架在火上烤,冷汗直冒。而會場下,幾個委員看著業主代表們的提問和掌聲。心里冒出一句話。|“這是門好生意。”誰殺死了業主自治?業主自治和業主沒關系?這可能嗎?|可能。某物業行業大佬在分享演講中,對被送錦旗一事苦笑回應。稱因此找到了物業行業的本質,那就是和業主們打交道的能力。而他的市場部經理們,正在某業主家里開會支招,告訴這幾位業主到了街道怎么談、怎么鬧。和業主打交道的能力?你可以說完全沒有,也可以說挺強。南京市的物業服務市場,向來是全國物業公司的試金石。2014年,某生活在全國買買買的時候,南京某業委會主任就寫了揭發亂象的文章,結果報社總部遭人鬧事。現在看來,某生活竟然還算規矩,它靠買物業公司擴張,然后又從小區抽水導致服務大幅下降。最后,幫助業主們團結起來成立業委會。|這么一說,他人還怪好的勒。某知名編劇在行業會議上懷念煤老板,說煤老板大方投錢卻不干涉創作,回報就是安插個女演員什么的。現在看來,某生活在2015年前后也功不可沒,花了錢,促進了業主自治,也值得懷念。《民法典》頒布后,各地迎來新一輪物業管理條例修訂。也照例會征詢一下建議,看過的人無一例外的都說出三個字,更嚴了。嚴,自然是對業委會的。小區搞不好,業委會壞,打業委會。但業委會為什么壞?沒人提,也沒人問。物業公司收買業委會,有人查有人管嗎?物鬧給街道施壓,不合規也可以換物業的時候,有人問,有人管嗎?那些合法卻沒有換成物業的小區,和那些違法卻換成物業的小區。執法差異如此之大,是法律不夠嚴嗎?物業公司和物業公司打架,肥了物鬧,害了業主,業委會卻死了。

現代版殃及池魚。起高樓,宴賓客……這兩年南京市的物業選聘市場,又有新香餑餑屢屢得手。歸根究底,是實力。當然,不是服務實力,而是舍得把市場拓展費用又調了調的實力。以前,大家都是5%,現在大部分降到3%了,那拉滿10%的自然就無往不利。以前選聘,業委會是在20萬和20萬中選拿誰的,選聘市場還能夠雨露均沾。現在,在12萬和50萬中選,那就是如選了。市場新貴有沒有考慮過,以往的那些大品牌,為什么把市場拓展費調低了呢?如果說2015年前后,南京物業服務市場的頭把交椅就是那兩家。某科某城經常攜手多進二,讓業主在全國大牌和地方大牌中刷一回自豪感。反觀近幾年,別說刷榜,進二都得費點勁。為什么?因為|買小區容易,保口碑難。當所謂品牌物業開始不斷被請出小區,被某生活兩年時間從高潮跌到谷底所支配的行業恐懼,又涌上了心頭。于是,還是要點“臉”吧。兩公司齊刷刷地望向后來人,心里開始了計算。又有違規新聞被爆了吧?公司資金鏈還安全嗎?前幾個接的項目開始有人罵了吧?誒?那個項目經理不是剛剛從我們項目挖的嗎?只聞新人笑,誰見舊人哭。舊人也是會笑的,因為新人也是會走老路的,也遲早會摔跤的。“物鬧”們的狂歡房地產行業出現危機時,有兩種反應。一種是萬達、萬科,一邊割著肉一邊喊著活下去。還有一種是恒大、碧桂園,越是困難越是卷,利潤越薄越是擴張、越是高周轉、越是折騰。當你以為后者有什么秘訣,是不是后臺更硬,是不是大而不倒的時候。才發現|就是膽子大,有毛秘訣。新人給的多,不奇怪。老人也給多過,不說哼哈二將,就是老祖宗某生活,雖然是買盤不是撬盤,但后期抽水達20%也實屬罕見。基本展現了什么叫物業服務最快跌速,沒有什么3000點到2800的各種底,就是立竿見影的一杵到底。那當下還能給出10%的市場拓展費怎么回本呢?也沒有什么秘訣,還是抽,還是膽子大。有段時間,某些業委會換了物業公司后,基本公眾號就很少運營了。以前和“反對派”吵的天翻地覆的陣地,后面就如一潭死水了。現在則有些改變,今天修防水,明天修監控,后天補綠化,大后天……再來一遍。而到手3%~10%,也喂不飽現在的“物鬧”了。只要人不倒,抽成不能少。越是如此,物業公司越放心,手越黑,心越狠。小區成了舞臺,各種角色輪番出將入相。|突然有人問了一句:“業主們呢?”業主們……對呀,小區是業主們的。最悲哀的,還是業主們。三十多年前,有人給他們畫了一個業主自治的大餅。吃這個餅,據說很頂飽,據說很美味。能提高物業服務質量,能降低業主生活成本,能體現業主物權權益。時間很快就過去了,9成業主像個蠶蛹一樣被困在信息繭房里,今天聽A說換物業漲房價,明天聽B說其他小區在分錢,后天聽C說品牌物業有底線,大后天?在另一個小區又聽一遍。剩下的那些業主,一半想做點公益,一半想撈點油水。如今,想做公益的人,已經很難玩下去了。以前基層亂搞,你可以學習法律據理力爭。物業公司亂搞,他有反派身份反而將業主推向自治。現在?另一半也有這些助力,還比你有錢有資源。《大宅門》里,七爺最喜歡哼唱那一段《挑滑車》,里面有句提氣的戲詞:“看前方黑洞洞,定是那賊巢穴,待俺殺上前去,殺他個干干凈凈。”這么多年,我怎么始終沒聽到下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