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deepseek創作:前段時間,上海發生了一起豪車“炸街”炫富事件,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熱議。事件的起因是中國對韓國試行免簽政策后,大量韓國游客涌入上海,網絡上流傳“上海沒有豪車”的說法,激發了上海富二代們的“愛國”行動。他們紛紛駕駛豪車在外灘、武康路等熱門地段巡游,展示豪車陣容,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為國爭光”,給韓國游客帶來“震撼”。這些豪車車主甚至制定了排班表,三班倒輪流展示豪車,有的車主甚至在大冷天開敞篷車,以彰顯豪車的奢華和上海的富裕形象。這一行為在網絡上引發了爭議,部分網友認為這是炫富行為,丟了上海的形象,甚至被韓國網民嘲諷“像看猴子”。
以下為本人創作。
一個夜晚,一位客人來到一件公寓拜訪主人。
客:路上真倒霉,一不小心蹭了一輛蘭博基尼,給車門蹭掉漆了,還好可以走保險,但還是要賠點錢了。
主:是嗎?那你開的是什么車呢?
客:我就開自己買的那輛大眾,地下室拐彎的路口一不小心就蹭到了人家的車門。
主:那你是挺倒霉,剮什么車不好非要蹭輛蘭博基尼。
客:蘭博基尼了不起呀?不就是貴了點嗎。
主:誒,那你說,這保時捷為什么就這么貴呢?
客:因為成本高啊。
主:那么對你來說,保時捷和你的大眾有什么區別呢?
客不假思索:蘭博基尼開著多舒適啊,真皮座椅,車的性能也十分強大。
主:那我問你,你的大眾多少錢?
客:十萬。
主:那一輛蘭博基尼呢?
客:嗯……便宜的幾百萬,上千萬的也不少吧。
主:假設有一輛一千萬的蘭博基尼,那么它的價格就會是你的一百倍。這輛車比起你的大眾坐著到底有多舒服,開著到底有多爽才能是你大眾價格的一百倍呢?對于你來說車的使用價值就是用來開,用來代步。那么大眾和蘭博基尼又有什么大的區別呢?為什么人們都想要買蘭博基尼而不是大眾呢?這難道不是一個性價比很低的選擇嗎?
客:買蘭博基尼還有別的好處啊,這是社會地位的一個象征啊。
主:何以見得?
客:能開蘭博基尼上街代表著你有買蘭博基尼的能力,也就反映了你的財富。(不考慮租車)
主:哦,說白了,原來買一輛蘭博基尼除了商品本身的價值外,似乎還帶有了一種神奇的魔力或者說是屬性。我從你開蘭博基尼出門可以看出你是一個有錢人,所以說白了,這就是在炫富,是在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客:嗯……你說的也有道理。
主:進一步想一想,一個人賺了很多錢去買了蘭博基尼,結果買了蘭博基尼后其使用價值中相當一部分居然是為了展示自己很有錢。這不是一個怪圈嗎?我花錢買東西為了展示我有錢,這難道不是一種有一點點病態的心理嗎?
客:這樣以金錢為導向的事在生活中也有不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打工人們過年回家在飯桌上,親戚問他去年在哪工作呀?月薪多少呀?那些月薪幾千塊的人們往往只能灰溜溜的陪著笑,而收入高的人一下子就挺直了腰板,飯桌上也洋溢著贊美。再比如,我前幾天問了朋友一個問題,他隨即表示:這么簡單的問題你都不會,你去進廠打螺絲吧!簡化,假如我們在討論問題,你突然提出了一個顯而易見是錯誤的想法,那么我就可以用這句話調侃你,這就說明在說這句話的人心里有一種他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的對真正在工廠里勞動的工人的偏見。而這偏見來自于哪里?我確實承認一部分來自于工人普遍的文化水平較低,較差的工作環境導致其貌不揚,但絕對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工人的工資太低了!我覺得不能說這種偏見的形成是任何一個人的錯誤,因為工人工資低,社會地位低是現有的事實。在這樣一個似乎是金錢至上的時代,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標準(除非是與政治軍事科學教育等特殊職業有關的人),就是他能夠賺到多少錢。賺的錢多就是有出息,賺的錢少就是沒出息,就該被親戚們背地里議論。
主:再舉一個我親身的例子,中考最后一天我回到家打開手機里的同學群,一眼看到有一個同學因為考場門口擁堵和交警,準確的說是交警中的一個輔警吵了幾句,于是心有不滿在群里吐槽。另一個同學看到了,在后面跟了一句:怪不得只能當輔警,這輩子也就這樣了。我當時沒有任何表示,但是我真的很想問一句:輔警怎么了?輔警沒有在勞動嗎?輔警的勞動和教師醫生公務員乃至科學家政治家有什么區別?不都是在勞動嗎?只不過是由于某些原因,輔警的工資待遇較低,我們難道就要說他這輩子也就這樣了嗎?就要把他和坐在辦公室里工作的人們區分成兩等人嗎?我曾經與外賣員,修手機的店員都有過沖突,我心底似乎也有一種沖動,想要脫口而出:你不過是一個送外賣的!這種偏見來自于哪里?不就是來自于每個人內心深處對于金錢的追求,金錢至上的思想嗎?
客:是啊。我對此有一點研究。貨幣并不是誕生以來就有了這樣的思想。在貨幣還沒出現的時候,人們還在以物易物,假如我生產木頭而且我想買酒,但我認識的人里沒有一個人釀酒,我就不得不去尋找一個會釀酒的人,而且找到了這個人之后她還不一定會想要我的木頭。于是出現了一般等價物,比如糧食,牲畜,我先拿木頭去換糧食,再拿糧食換酒,因為每個人都會需要糧食,隨著商品經濟與生產力的發展,由于糧食牲畜不便于運輸切容易壞,所以人們最終使用一樣特殊的商品來作為一般等價物,于是貨幣出現了。不難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對于貨幣,人最初的目的僅僅是賣掉商品換貨幣,再拿貨幣買所需要的生產資料,貨幣在其中充當了潤滑劑的作用。但是由于貨幣的特殊性,它能換取到所有的商品,有了足夠的貨幣等于有了所有的商品,同時對于人無法擁有無限的貨幣,于是便導致了人對于貨幣本身的追求,脫離了貨幣最初的使用價值。最終演變成今天大家能看見的金錢至上的思想。當然,如果有一天我們能讓所有的物品不再是商品,那么這樣的思想也會隨之終結。
最后說幾句話:1.不是說賺錢錯,為了養家糊口提高生活質量賺錢那不是錯,但是如果是為了賺錢而賺錢,為了迎合親戚朋友的眼光而賺錢,為了虛榮而賺錢那就毫無疑問是錯的。
2.對于我們學生能干什么?也許大家在和家人在討論到未來就業的時候,家長往往優先考慮這份職業的工資待遇怎么樣,而不是你本身怎么想。為了生存賺錢沒錯,但是如果能為了生存而賺錢的同時去選擇自己熱愛的事情去干,那么工作上班不會是一份壓力。所以這樣順著想下去,(不是說高考考得高是錯誤的)但那些高考考七百多分的人真的知道自己的目標嗎?還是說只是老師親人朋友告訴他,考高分是好的,意味著能賺錢有出息他才這么干還是他真的有心中自己明確的目標呢?我們當然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我們能在學習中明確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那又何必陷入卷與躺平的矛盾中呢?我熱愛科學想當科學家,所以要勤奮努力學習,這很合理。我熱愛音樂于是合理的放棄部分學業努力學藝術,這也很合理。我想要成為警察軍人為人民服務于是我只要考到警察相關的院校就夠了這也很合理。當然追求目標的前提是保證自己和親人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