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苦難
周國平寫作的隨筆
《直面苦難》是中國當代作家周國平創(chuàng)作的哲理性隨筆,收錄于散文集《人生哲思語編》,2007年入選江蘇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5教材。文章以“苦難”為核心命題,將其定義為天災人禍、重大挫折與死亡必然性的集合,探討人類在終極困境中的應對方式1
。
作者區(qū)分社會悲劇與自然悲劇,強調苦難通過撼動生命根基促使靈魂覺醒,主張以尊嚴姿態(tài)承受苦難來維護人性尊嚴,同時批判將苦難浪漫化或美化的傾向5
。文中指出自然悲劇的荒誕本質使個體孤立無援,唯有平凡堅韌的態(tài)度方能體現(xiàn)精神自由的可貴
6
。作品采用“感悟體”寫作形式,融合哲學思辨與詩意化表達,通過跳躍式語句直接呈現(xiàn)觀點7
,其核心觀點與培根《論厄運》形成東西方哲學視野的對比。
作品名稱
直面苦難
體裁
隨筆
作品出處
人生哲思語編1
創(chuàng)作信息
作者
周國平
篇數(shù)
第18課2
其他信息
入選教材
蘇教版語文必修5(2007)3
相關星圖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所含篇目
共22個詞條
4684閱讀
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
作者:楊煥明
南州六月荔枝丹
作者:賈祖璋
景泰藍的制作
作者:葉圣陶
查看更多
原文
(注:文章中加粗的語句,為江蘇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必修5教科書中收錄的
2
)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難。所謂苦難,是指那種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個人不能抗拒的天災人禍,例如遭遇亂世或災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絕癥,摯愛的親人死亡;也包括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戀,婚姻破裂,事業(yè)失敗。有些人即使在這兩方面運氣都好,未嘗吃大苦,卻也無法避免那個一切人遲早要承受的苦難——死亡。因此,如何面對苦難,便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課題。
我們總是想,今天如此,明天也會如此,生活將照常進行下去。
然而,事實上遲早會有意外事件發(fā)生,打斷我們業(yè)已習慣的生活,總有一天我們的列車會突然翻出軌道。
“天有不測風云”——不測風云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禍福”——旦夕禍福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任何人不可心存僥幸,把自己獨獨看做例外。
人生在世,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難,世上并無絕對的幸運兒。所以,不論誰想從苦難中獲得啟迪,該是不愁缺乏必要的機會和材料的。世態(tài)炎涼,好運不過爾爾。那種一交好運就得意忘形的淺薄者,我很懷疑苦難能否使他們變得深刻一些。
我一向聲稱一個人無須歷盡苦難就可以體悟人生的悲涼,現(xiàn)在我知道,苦難者的體悟畢竟是有著完全不同的分量的。
幸福的反面是災禍,而非痛苦。痛苦中可以交織著幸福,但災禍絕無幸福可言。另一方面,痛苦的解除未必就是幸福,也可能是無聊。可是,當我們從一個災禍中脫身出來的時候,我們差不多是幸福的了。
“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其實,“大難不死”即福,何須乎后福?
2. 苦難的價值
人們往往把苦難看做人生中純粹消極的、應該完全否定的東西。當然,苦難不同于主動的冒險,冒險有一種挑戰(zhàn)的快感,而我們忍受苦難總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作為人生的消極面的苦難,它在人生中的意義也是完全消極的嗎?
苦難與幸福是相反的東西,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直接和靈魂有關,并且都牽涉到對生命意義的評價。在通常情況下,我們的靈魂是沉睡著的,一旦我們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難時,它便醒來了。如果說幸福是靈魂的巨大愉悅,這愉悅源自對生命的美好意義的強烈感受,那么,苦難之為苦難,正在于它撼動了生命的根基,打擊了人對生命意義的信心,因而使靈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義僅是靈魂的對象,對它無論是肯定還是懷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靈魂在出場。外部的事件再悲慘,如果它沒有震撼靈魂,僅僅成為一個精神事件,就稱不上是苦難。一種東西能夠把靈魂震醒,使之處于雖然痛苦卻富有生機的緊張狀態(tài),應當說必具有某種精神價值。
快感和痛感是肉體感覺,快樂和痛苦是心理現(xiàn)象,而幸福和苦難則僅僅屬于靈魂。幸福是靈魂的嘆息和歌唱,苦難是靈魂的**和抗議,在兩者中凸現(xiàn)的是對生命意義的或正或負的強烈體驗。
幸福是生命意義得到實現(xiàn)的鮮明感覺。一個人在苦難中也可以感覺到生命意義的實現(xiàn)乃至最高的實現(xiàn),因此苦難與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人們在苦難中感覺到的卻是生命意義的受挫。我相信,即使是這樣,只要沒有被苦難徹底擊敗,苦難仍會深化一個人對于生命意義的認識。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
多數(shù)時候,我們是生活在外部世界里。我們忙于瑣碎的日常生活,忙于工作、交際和娛樂,難得有時間想一想自己,也難得有時間想一想人生。可是,當我們遭到厄運時,我們忙碌的身子停了下來。厄運打斷了我們所習慣的生活,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迫使我們與外界事物拉開了一個距離,回到了自己。只要我們善于利用這個機會,肯于思考,就會對人生獲得一種新眼光。古羅馬哲學家認為逆境啟迪智慧,佛教把對苦難的認識看做覺悟的起點,都自有其深刻之處。人生固有悲劇的一面,對之視而不見未免膚淺。當然,我們要注意不因此而看破紅塵。我相信,一個歷盡坎坷而仍然熱愛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著許多從痛苦中提煉的珍寶。
至于說以溫馨為一種人生理想,就更加小家子氣了。人生中有順境,也有困境和逆境。困境和逆境當然一點兒也不溫馨,卻是人生最真實的組成部分,往往促人奮斗,也引人徹悟。我無意贊美形形色色的英雄、圣徒、冒險家和苦行僧,可是,如果否認了苦難的價值,就不復有壯麗的人生了。
領悟悲劇也須有深刻的心靈,人生的險難關頭最能檢驗一個人的靈魂深淺。有的人一生接連遭到不幸,卻未嘗體驗過真正的悲劇情感;相反,表面上一帆風順的人也可能經歷巨大的內心悲劇。
歡樂與歡樂不同,痛苦與痛苦不同,其間的區(qū)別遠遠超過歡樂與痛苦的不同。對于一個視人生感受為最寶貴財富的人來說,歡樂和痛苦都是收入,他的賬本上沒有支出。這種人盡管敏感,卻有很強的生命力,因為在他眼里,現(xiàn)實生活中的禍福得失已經降為次要的東西,命運的打擊因心靈的收獲而得到了補償。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賭場上輸?shù)舻模瑓s在他描寫賭徒心理的小說中極其輝煌地贏了回來。
對于沉溺于眼前瑣屑享受的人,不足與言真正的歡樂。對于沉溺于眼前瑣屑煩惱的人,不足與言真正的痛苦。
我相信人有素質的差異。苦難可以激發(fā)生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煉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揚人格,也可以貶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質如何。素質大致規(guī)定了一個人承受苦難的限度,在此限度內,苦難的錘煉或可助人成材,超出此則會把人擊碎。
這個限度對幸運同樣適用。素質好的人既能承受大苦難,也能承受大幸運,素質差的人則可能兼毀于兩者。
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劑,它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柔者更柔,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3. 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
苦難是人格的試金石,面對苦難的態(tài)度最能表明一個人是否具有內在的尊嚴。譬如失戀,只要失戀者真心愛那個棄他而去的人,他就不可能不感到極大的痛苦。但是,同為失戀,有的人因此自暴自棄,委靡不振,有的人為之反目為仇,甚至行兇報復,有的人則懷著自尊和對他人感情的尊重,默默地忍受痛苦,其間便有人格上的巨大差異。當然,每個人的人格并非一成不變的,他對痛苦的態(tài)度本身也在鑄造著他的人格。不論遭受怎樣的苦難,只要他始終警覺著他擁有采取何種態(tài)度的自由,并勉勵自己以一種堅忍高貴的態(tài)度承受苦難,他就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著自己的人格。
凡苦難都具有不可挽回的性質。不過,在多數(shù)情況下,這只是指不可挽回地喪失了某種重要的價值,但同時人生中畢竟還存在著別的一些價值,它們鼓舞著受苦者承受眼前的苦難。譬如說,一個失戀者即使已經對愛情根本失望,他仍然會為了事業(yè)或為了愛他的親人活下去。但是,世上有一種苦難,不但本身不可挽回,而且意味著其余一切價值的毀滅,因而不可能從別的方面汲取承受它的勇氣。在這種絕望的境遇中,如果說承受苦難仍有意義,那么,這意義幾乎惟一地就在于承受苦難的方式本身了。弗蘭克說得好: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內在成就,因為它證明了人在任何時候都擁有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終歸要面對一種沒有任何前途的苦難,那就是死亡。而以尊嚴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確是我們精神生活的最后一項偉大成就。
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項巨大成就,因為它所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而且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這證明了這種尊嚴比任何苦難更有力,是世間任何力量都不能將它剝奪的。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受難者如同偉大的創(chuàng)造者一樣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
知道痛苦的價值的人,不會輕易向別人泄露和展示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親近的人。
喜歡談論痛苦的往往是不識愁滋味的少年,而飽嘗人間苦難的老年貝多芬卻唱起了歡樂頌。
面對社會悲劇,理想、信念、正義感、崇高感支撐著我們,我們相信自己在精神上無比地優(yōu)越于那迫害乃至毀滅我們的惡勢力,因此我們可以含笑受難,慷慨赴死。我們是舞臺上的英雄,哪怕眼前這個劇場里的觀眾全都渾渾噩噩,是非顛倒,我們仍有勇氣把戲演下去,演給我們心目中絕對清醒公正的觀眾看,我們稱這觀眾為歷史、上帝或良心。
可是,面對自然悲劇,我們有什么呢?這里沒有舞臺,只有空漠無際的蒼穹。我們不是英雄,只是朝生暮死的眾生。任何人間理想都撫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災人禍面前也談不上什么正義感。當史前人類遭受大洪水的滅頂之災時,當龐貝城居民被維蘇威火山的巖漿吞沒時,他們能有什么慰藉呢?地震、海嘯、車禍、空難、瘟疫、絕癥……大自然的惡勢力輕而易舉地把我們或我們的親人毀滅。我們面對的是沒有靈魂的敵手,因而不能以精神的優(yōu)越**,卻愈發(fā)感到了生命的卑微。沒有上帝來拯救我們,因為這災難正是上帝親手降下的。我們憤怒,但無處泄憤;我們冤屈,但永無申冤之日;我們反抗,但我們的反抗孤立無助,注定失敗。
然而我們未必就因此倒下。也許,沒有浪漫氣息的悲劇是我們最本質的悲劇,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氣是我們最真實的勇氣。在無可告慰的絕望中,我們咬牙挺住。我們挺立在那里,沒有觀眾,沒有證人,也沒有期待,沒有援軍。我們不倒下,僅僅是因為我們不肯讓自己倒下。我們以此維護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嚴——人在大自然(=神=虛無)面前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