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上海公共交通卡股份有限公司消息,上海與蘇州、常州、昆山三地市區范圍內公交實現了互聯互通(試運行)。
“上海公共交通乘車碼”在上海交通卡app、云閃付app及申活匯aApp、云閃付App及申活匯App等多個平臺上線,市民可直接刷“上海的碼”乘坐蘇州、常州、昆山三地市區范圍內的公交線路。在此之前,上海與寧波、嘉興、臺州等地也已實現公共交通二維碼互聯互通。
不少市民感到困惑,昆山市是蘇州市代管縣級市,為何公交互聯互通時需要單列?
其中原因要追溯到10多年前,因為昆山交通卡發卡量遠超周邊縣級市甚至部分地級市,江蘇省交通廳同意昆山獨立申請密鑰,并同步搭建昆山市清分結算平臺,直接對接江蘇省一卡通清分結算平臺。
昆山的交通卡一度無法在蘇州市區的公交線路上使用。昆山2013年4月加入住建部“互聯互通城市”,公交制卡采用住建部標準,而蘇州市區發卡則是交通部標準公交卡。直到2017年,昆山市民卡有限公司正式發行含交通一卡通應用的新昆通卡,這才與蘇州實現交通卡互聯互通。
公交二維碼平臺搭建和系統管理體系都沿用交通卡發卡架構,昆山市民卡公司有獨立發卡權,并延續至今,公共交通乘車碼的發碼和運營平臺也就獨立出來了。多年經驗積累下來,系統運轉已經成熟,貿然改動,反倒存在出現不可知問題的風險。
昆山單列,實際折射出公共交通乘車碼系統改造的復雜性。
2020年前后,二維碼等移動支付的普及達到高峰期,除了實體卡的互聯互通之外,市民對跨越地市的移動支付同樣存在需求。為了爭取更多市民用戶,各地紛紛以最快速度搭建發碼平臺,以至于城市內部跨區、跨縣都要切換二維碼乘車。
寧波是典型案例之一。之前,寧波至少有20家公交公司,其中一個縣便有八九家公交公司,還有一些是民營企業,每個區縣由不同公司負責,每家企業都有各自的系統,也有分別獨立的支付方式。2019年,城鄉公交一體化全部改造完成后,真正實現全市城鄉公交一碼通用。
蘇州大市內部的互聯互通也推進了幾年。蘇州市交通局一位工作人員回憶,“沒有完全互聯互通之前,很多市民通過書記信箱、政府熱線、12345等渠道反饋需求,強烈要求公共交通乘車碼統一。”
隨著跨行政區劃的流動增多,“一碼通行”的需求在更大范圍內產生。2023年,江蘇省印發《江蘇省交通領域“一碼通行”實施方案(2024-2025年)》,明確將市域內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多碼整合”,并統一使用交通運輸部標準二維碼。目前,江蘇省內公交已實現交通運輸部標準二維碼的“一碼通行”。
2023年11月,《長三角交通領域“一碼通行”工作方案(2023-2025)》出臺,按照方案要求,長三角各城市以交通運輸部標準二維碼為基礎,分階段推進長三角公交乘車碼互通,市民可憑本地碼異地乘車,無需再選擇定位、切換平臺。
城市之間公共交通乘車碼的互聯互通更復雜些,涉及跨行政區劃,甚至跨省域的“清分結算”。掃碼乘坐公交車,每筆交易額度不大,掃碼次數多了,積少成多,金額同樣可觀。資金在“中轉站”中沉淀,產生的利息如何處理?更棘手的問題是,若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乘車數據與實際到賬金額不相符的情況,誰來“多退少補”?
2022年底,上海與寧波率先達成一致意向,清分結算工作參考實體卡互通的思路,雙方聯合交通部一卡通運營主體中交金卡公司,由這家公司扮演票款“中轉站”角色、承擔清分結算平臺建設工作。
上海與蘇州等地公交互聯互通過程中,江蘇省級層面專門建立平臺作為“中間商”。上海市民到蘇州掃碼乘車,數據先傳到上海的結算平臺,再傳到江蘇省級結算平臺,再由省級平臺結算分賬,把相應票款劃分到各個地市。
闖過重重關卡,不過目前,實際異地掃碼的用戶數量不多。比如,每日持公共交通乘車碼到蘇州乘坐公交線路的上海市民大約百人。
異地掃碼暫不享受異地城市的票價折扣及換乘優惠,市民體驗可能因此大打折扣——這成為嘗試此功能人數不多的原因之一。
長三角一體化交通先行,異地乘坐公共交通享受優惠政策,也是“同城待遇”的重要實踐。實體卡一卡通已有嘗試。早在2016年,江蘇省內,蘇錫常、通泰鹽、徐淮連宿等都市圈內城市居民可享受刷卡互惠。2023年5月起,持有全國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卡的外地游客,在寧波乘坐公交車和軌道交通也可享受當地公共交通優惠政策——乘坐市區公交車享受6折優惠,乘坐軌道交通享受9.5折優惠。
二維碼又與交通卡不同。由于一些城市公共交通二維碼并未要求實名制,老人、學生等特殊群體身份無法確認,“卡碼同權”一時無法實現,異地掃碼的“同城待遇”更要多幾番波折。
實際上,長三角“一碼通行”的遺憾不止于此——一些江蘇城市與上海實現公共交通乘車碼互聯,卻與浙江寧波、嘉興、臺州等地尚未互通;一些城市互聯互通僅限市區有效,范圍十分有限;能夠使用部標碼掃碼支付的公共交通方式也僅限地面公交、輪渡等,軌道交通等尚未覆蓋……
毫無疑問,長三角交通領域“一碼通行”是件好事、實事,也是市民盼望已久的事。不過,要實現真正的“一碼通行”,各地仍有不少工作需持續向前推進,切實回應市民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