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在未成年人生活中的滲透,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以“小網紅”“視頻博主”的身份走進公眾視野。他們在短視頻平臺、社交賬號和直播間里亮相,一邊收獲點贊和關注,一邊也在無形中承擔著“流量”帶來的壓力。
那么,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
我們該如何保護他們的童年?
又是
誰在影響孩子們看到的世界?
“老六”“雞你太美”“YYDS”……這些網絡熱詞在中小學里流行甚廣。觀察發現,孩子們不僅是網絡信息的接收者和傳播者,也正以創作者的身份登上網絡舞臺。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接近2億,互聯網普及率超過97%。
短視頻、社交平臺和彈幕類站點,已成為未成年人主要的線上活動空間。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新增網民中近半數為10到19歲的青少年,他們首次接觸的網絡應用中,短視頻占比最高。一些平臺內容日趨“低齡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的審美和價值觀。
與此同時,隨著越來越多90后、00后成為父母,加上“網紅經濟”的驅動,部分家長或團隊開始把孩子推向流量前線,通過編排劇情、打造人設、甚至打擦邊球的方式吸引眼球,將孩子包裝為“網紅”以實現商業變現。
此外,一些未成年博主
也開始對社會議題、
婚戀觀念、成功學等發表看法
其中不乏偏激言論
例如,有高中生發布支持早戀的視頻獲數萬點贊,也有小學生發表“勤奮不能致富”的觀點被媒體轉發。學習類視頻同樣存在隱患,像“一學期逆襲學霸”“五年級登頂年級第一”等內容,容易引發家長和學生焦慮。
點贊背后,是孩子們付出的隱形代價!拔腋杏X時間像被偷走了……我常常盯著一個點贊發呆,那好像是我唯一的支撐!币幻跻粚W生這樣說道。他把課余時間全部投入短視頻制作,每發一條內容就不斷刷新數據,內心交織著期待與焦慮。
教育工作者指出,網絡已是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好奇心強、創造力旺盛,適度接觸網絡確有積極意義。但未成年人心理尚未成熟,長期處于流量壓力下,容易引發焦慮、抑郁等問題。
更值得警惕的是
一些短視頻傳遞的價值觀
令人擔憂
平臺上,“神童”“學霸”“小仙女”之類的標簽隨處可見,7歲解難題、30秒讀200頁書、3歲萌娃因顏值走紅……滿屏“別人家的孩子”,不僅讓家長陷入焦慮,也讓孩子卷入不必要的競爭。
在流量誘惑下,甚至有家長主動與機構合作,把孩子送上“網紅養成”的賽道,把他們當作吸引關注的符號。教育界人士指出,讓未成年人過早遵循商業邏輯經營自己,容易助長浮躁和功利心態,也會窄化他們對成功的理解,影響長遠發展。
青少年三觀尚未定型
很容易受外界影響而走偏
網絡是學習知識、交流思想、
拓展視野的重要平臺
但也潛藏著不少風險
十一長假,正是用網高峰時段
讓我們從自身做起
規范網絡行為
共同營造安全、文明、健康的
網絡環境!
01
遵守法律法規,遠離不良內容
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不嘗試翻墻訪問境外網站;自覺抵制暴力、低俗等有害信息,不瀏覽、不傳播此類內容;主動學習網絡安全知識,增強對網絡信息的辨別力和判斷力。
02
筑牢安全防線,守護個人信息
不隨意在陌生網站、社交平臺泄露姓名、學號、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等敏感信息;不點擊不明鏈接,不下載非官方渠道的軟件,防范網絡詐騙和病毒攻擊。
03
規范網絡言行,爭做文明網民
尊重他人,理性發言,不發表侮辱、誹謗、攻擊性言論;不傳播謠言、虛假信息和不良內容,堅決抵制網絡暴力,共同維護清朗的網絡空間。
04
合理規劃時間,平衡線上線下
科學安排上網時長,避免沉迷網絡游戲、短視頻等,不熬夜上網;積極參與線下學習、運動和社會實踐,讓網絡成為助力成長的工具,而非生活的全部。
來源:昆山教育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