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遺工坊的匠心傳承
到科技課堂的智慧碰撞
從戶外研學的成長歷練
到紅色教育的薪火相傳
昆山高新區
用“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譜
點亮“七彩的夏日”
為青少年打造了一個
寓教于樂、豐富多彩的暑期生活
/KSND/
/KSND/
/KSND/
/KSND/
這個夏天
昆山高新區用七彩畫筆
為青少年描繪出難忘的成長記憶
在這里
每一次體驗都是知識的收獲
每一場活動都是成長的見證
讓我們期待
這些播撒在童心深處的文明種子
終將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花朵!
來源:昆山宣傳
在巴城鎮
一張以“點、鏈、圈”三維架構
覆蓋城鄉的文明實踐網絡
正將服務暖意送入千家萬戶
成為連接群眾的幸福紐帶
夯實服務點陣
讓文明陣地扎根群眾身邊
充分發揮新時代基層理論宣講名師工作站陣地作用,搭起“微宣講”“微擂臺”舞臺,讓巴城“百姓名嘴”亮出真功夫、比拼好聲音。持續擦亮“理潤巴溪”金招牌,備好巴城宣講案例“特色菜”,推出“點單式”配送服務,精準開展“七進”工作,讓黨的聲音貼近生活、融入鄉音,傳入千家萬戶。
武神潭村設立“文明積分賦能站”,將《村規民約》內“紅事簡辦”“孝老愛親”等共識量化成攢得著、兌得了的實在積分。“新風勸導隊”入戶細算紅事簡辦省下的開銷、孝老愛親帶來的家庭和睦等“經濟賬”與“文明賬”,引導村民從“旁觀者”變“文明主角”。
今年,《北上》電視劇熱播帶來旅游熱潮,巴城老街河南街誠信示范街區文明實踐點,以誠信點亮街區“金”字招牌。“誠信悅讀”沙龍浸潤文韻,主題布展傳遞理念,聯合商戶共守公約,讓“重信譽、守承諾”成為老街旅游最亮麗的風景線。游客張女士在老街購物后因改變主意嘗試退貨,店家爽快辦理。張女士順暢的購物體驗,為老街的“誠信”招牌增添了實實在在的口碑。
精準捕捉、回應群眾訴求是文明陣地最堅實的根基。今年以來,巴城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累計梳理群眾需求逾百條,組織開展文明實踐活動超1500場次。聚焦共性關切與高頻訴求,每年推出10項重點任務,持續激發著群眾的參與熱情。
貫通服務鏈條
讓資源精準滴灌至“家門口”
如何高效連接資源
讓服務直達家門口?
巴城鎮精心打造一條條
高效響應的“服務鏈”
周五夜晚,巴城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燈火通明。“巴城夜校”成為青年人8小時外的“充電港灣”,烘焙、瑜伽、插花、八段錦……課程源自群眾點單。鼓勵居民達人站上講臺,“家門口的成長加油站”正掀起“供需對接、群智共育”的服務新風。
點亮精神生活,閱讀活動是彌漫書香的實踐暖爐。在環湖社區,“時光閱讀館”憑借融合圖書借閱、文化交流多重功能,成為老少皆宜的精神樂園。馬料江村農家書屋內,返鄉大學生小夏正專注陪伴孩子們閱讀,這是巴城鎮整合資源、激活全民閱讀的生動縮影。串珠成鏈,城鄉書屋以四季主題聯動、村企共讀同行、“咖啡+書香”相融,持續用書香涵養城鄉文明。
積極探索深化行業文明實踐,推動向建設、應急、司法、文旅等領域延伸,建成10余處行業特色文明實踐陣地,成為服務民生、助力治理的文明力量。
心理健康體檢(評估)中心文明實基地提供專業心理狀態評估服務,為居民撐起“心靈晴雨傘”。安全學校文明實踐基地則依托“安全大篷車”流動課堂,將安全知識送到家門口,提升居民安全意識。
編織幸福生態圈
讓生活空間脈動文明實踐活力
將星羅棋布的實踐“點”
和通達便捷的服務“鏈”
巧妙融入生活空間
巴城全力構建“抬腳就到、觸手可及”的
幸福生態圈
梧桐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精準服務集宿區“新昆山人”,整合設置“梧憂”心理室、家庭醫生工作站、共享廚房等空間。建立“專業力量+志愿力量+社會資源”協同機制,常態化開展技能培訓、文化沙龍、分享聯誼等文明實踐活動,實現生活圈即幸福圈。
仁和社區推行“實踐站牽頭,網格員、志愿者、物業、居民代表聯動”模式,開展“凈美家園日”、“垃圾分類先鋒戶”評比、樓道微自治,營造濃厚“共建共治共享”氛圍。
在風光旖旎的巴解園,文明與生態在綠意中相生共美。沿著蜿蜒的步道,“文明驛站”提供休憩與便民服務。公園定期開展“文明綠跑”“生態騎行”等活動,倡導“文明就在身邊”理念,傳遞文明新風。
文明新風也體現在街頭巷尾的關懷。面對持續高溫,巴城“清涼驛站”在街角鋪展,成為烈日下勞動者們的“清涼港灣”。驛站配備空調、休息椅、冰飲等,精準服務戶外勞動者“歇腳、補水、充能”需求,并向市民開放納涼,在炎炎夏日中構建全域“關愛網絡”。
從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到高效鏈接服務資源,再到融入生活空間,巴城鎮在群眾家門口精心編織新時代文明實踐“幸福網”。在一次次貼心服務、一場場群眾參與中,傳遞城市溫度,彰顯治理效能,共同繪就了充滿巴城特色的文明新圖景。
來源:昆山宣傳
為豐富青少年暑期文化生活,結合江蘇大學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昆山市動員和組織各區鎮返鄉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深入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農家書屋等閱讀陣地,面向少年兒童,開展圖書推薦、經典誦讀、閱讀講座等閱讀推廣活動,鼓勵孩子們跟著哥哥姐姐一起“閱”過暑假,度過一個難忘的書香假期。
7月27日,昆山開發區文體站將青少年朗誦培訓與大學生返鄉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暑期閱讀活動。返鄉大學生李同學深情領讀了《蒼狼》經典片段,將書中草原狼群堅毅、協作的生命故事娓娓道來,還精心設計了與書中精神內核緊密相連的互動話題,引導青少年沉浸于文本深處。在大學生姐姐的感染與指導下,參與活動的青少年們熱情高漲,踴躍嘗試朗誦書中片段。李同學分享道:“能用所學為家鄉弟弟妹妹們領讀,特別有意義。《蒼狼》中那股不屈的力量,也再次點燃了我服務家鄉的熱情。”
昆山高新區鏈接南京大學等高校志愿者團隊參與暑托服務。在為期一周的課程中,大學生志愿者們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和青少年成長特點,創新搭建了“7+1”彩虹橋課堂體系。7月1日,來自南京大學的“博愛青春 鹿城虹教”志愿服務隊在昆山高新區齊賢社區舉行了開營儀式,20名參與課程的孩子參加了此次活動。儀式上,大學生志愿者們向孩子們詳細介紹了南京大學的歷史沿革、校園文化等內容,激發了孩子們對高等學府的向往。
為期5天的課程不僅為社區青少年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滋養和成長引導,有效充實了他們的暑期生活,賦能了青少年全面發展,同時也為大學生志愿者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平臺,強化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實現了多方共贏。
花橋經濟開發區結合各閱讀陣地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依托“有光閱讀”品牌,邀請返鄉大學生積極參與領讀活動,帶領青少年兒童在清涼書香中開啟一場充滿童趣的夏日文化之旅。
7月17日,花橋泗涇社區、星浜社區在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二十四節氣之夏”主題繪本閱讀活動。返鄉大學生志愿者小夏老師帶領12組親子家庭共讀原創繪本《吃瓜捉蟲過小暑》。7月24日,花橋觀瀾社區組織開展“古韻華章,傳承有我”傳統文化閱讀活動,邀請轄區內大學生志愿者帶領孩子們一起共讀繪本,讓孩子們明白了什么是大暑三候,了解了大暑時節的民間節慶活動。
張浦鎮依托村社區閱讀陣地,結合暑托班和返鄉大學生社會實踐,積極主動對接社會組織資源,邀請返鄉大學生錄制紅色音頻,以聲傳情,帶領群眾重溫崢嶸歲月,并組織大學生志愿者開展紅色經典領讀活動。7月16日,來自南京審計大學的劉同學在錦和社區通過生動講述《小兵張嘎》中智斗敵人的精彩故事,帶領兒童沉浸式感受革命年代的英雄氣概;7月20日,在錦和社區解讀《小英雄王二小》中的英雄情懷,讓紅色基因在代際傳遞中煥發新生。
近日,陸家鎮邵村社區暑托班來了一位大學生志愿者張老師,作為返鄉大學生,她利用假期時間積極參與到家鄉社區的暑托志愿服務中。她以“山海味道的奧秘與珍惜糧食” 為主題,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堂集閱讀分享、創意實踐與價值引導于一體的趣味課堂,讓知識在互動中生根,讓美德在體驗中萌芽,并通過講述農民伯伯春耕秋收的辛勞故事、展示糧食種植的流程圖解,讓孩子們明白每一粒米、每一顆菜都來之不易,倡導大家從珍惜每一口飯菜做起,爭做“惜糧小衛士”。
7月24日上午,在巴城鎮年豐社區的書屋內,一位來自淮陰師范學院的返鄉大學生,正專注地陪伴孩子們探索閱讀的樂趣。她溫和的引導讓書本里的知識生動起來,成為連接鄰里孩子的溫暖橋梁。這位年輕志愿者的行動,正是巴城鎮精心組織、整合資源,有效發動高校及本地中職院校優秀大中專學生服務家鄉的一個生動縮影。圍繞鎮內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農家書屋及職工子女托管點,志愿者們開展了一系列公益領讀活動,精準提供成長興趣啟蒙、科普知識普及、課業輔導與閱讀陪伴等多元服務,累計惠及超300人次的兒童青少年及留守兒童。
千燈鎮立足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等陣地,發揮返鄉大學生的專業優勢,精心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暑期閱讀推廣活動,豐富孩子們的假期文化生活。
在支浦村農家書屋,大學生志愿者采用互動教學方式,通過展示繪本與小說的直觀對比,引導青少年選擇感興趣的書籍,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石北村舉辦的“書香溢鄉村,閱讀伴成長”活動亮點突出。志愿者以莎士比亞的經典名言開場,通過生動的故事引導孩子們感受閱讀的樂趣。在互動環節中,孩子們踴躍展示自己珍藏的書籍。
日知社區將興趣培養與閱讀學習相結合,上午開展舞蹈、武術、書法等興趣課程,下午進行經典閱讀和課業輔導,通過這些多元化的活動,讓孩子們在愛與書香中茁壯成長。
7月23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浸潤活動在淀湖社區“小花朵”暑托班精彩上演。仁苑小區居民、上海戲劇學院大一學生金加佳以“返鄉大學生書香薦書官”身份,主持“國粹潤童心 非遺共傳承”閱讀體驗活動,在炎炎夏日為暑托班的孩子們送去一縷傳統文化的清風。
活動中,金加佳以經典劇目《白蛇傳》為引,生動解讀戲曲故事蘊含的文化內涵,并對照推薦書籍《了不起的中國非遺戲曲》,介紹了生、旦、凈、丑等戲曲行當,以及戲曲類非遺項目的發展歷史、行業特色、經典劇目等。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希望孩子們能從唱念做打中讀懂傳統之美。”金加佳分享道。
周莊依托古鎮資源,創新開展“大學生領讀項目”。7月23日“第二屆周莊文TEAM大學生領讀項目——建筑可閱讀活動”在南社百年書院正式啟動,拉開了青春與建筑對話的序幕。此次活動由周莊社會治理和社會事業辦公室(文體)主辦,南社百年書院承辦。
活動期間,大學生們深入實地探訪周莊的歷史建筑,化身“建筑領讀者”,用年輕的視角解鎖古建密碼,通過實地探訪、資料挖掘、文案創作到現場領讀,讓古鎮的親子家庭在行走間聽懂建筑的“悄悄話”。
大學生領讀項目自開展以來,已成為周莊文化建設的一張亮麗名片。返鄉大學生們的積極參與,不僅有效激發了周莊人的閱讀熱情,讓書香彌漫古鎮,還為周莊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注入了青春力量。
7月26日下午,錦溪鎮在錦溪非遺文化館開展了“閱見宣卷書香潤心”的閱讀活動。
活動開始,先由返鄉學子陳同學分享好書《非遺里的中國》。通過對非遺項目的詳細介紹,書中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幫助孩子們建立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接著,宣卷代表性傳承人開唱,現場演繹了經典宣卷曲目唱段。 “宣卷用小故事來講述大道理。今天聽的和家庭關系有關,對我今后處理親子問題也大有裨益。”一位家長說道。
接下來,昆山市將進一步健全長效機制,持續深入推進“返鄉大學生”領讀活動,鼓勵大中院校學生利用國慶、寒暑假和五一等假期,深入家鄉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農家書屋等閱讀陣地,常態化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在反哺家鄉、服務家鄉的同時,豐富社會實踐經驗。
來源:昆山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