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暑濕燥火
是中醫理論中
常常被提到的易造成
外感疾病的六淫之邪
淫,指的是過、盛
或者不該有的時候有
和四季相對應的春季多風邪致病,夏季多暑病,長夏(農歷六月左右)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我們現在所處的季節剛好屬于暑邪、濕邪致病較多的時候。
這六種邪氣中對兒童影響較大的主要是風邪、寒邪和濕邪三種。
1.風為陽邪,輕揚開泄,易襲陽位。
《素問》說,“傷于風者,上先受之。”當風大,兒童外出玩耍時,極易感受風邪,出現上部的疾病,如頭痛、流涕、咽癢、咳嗽。
2.風性善行而數變。
指的是風邪喜跑來跑去,游移不定,而且變幻無常,發病迅速。如皮膚出現風團樣皮疹,時隱時現,此起彼伏,發無定處,常常與感染風邪有關。
3.風性主動。
如吹空調或吹電風扇不當時,會造成風邪中傷經絡,出現面部肌肉顫動或口眼歪斜。
4.風為百病之長。
風邪常常和其他邪氣合而傷人,其他邪氣常依附于風邪而侵入人體發病,如風寒、風濕、風熱、風燥等。
所以,避免感受風邪,是減少兒童外感疾病發生的方式之一。那如何避免呢?
很簡單,避開就行。小伙伴們在“北風呼呼吹”的冬季,通常會因為天氣寒冷,自覺地選擇窩在家里玩,而到了“春風送暖入屠蘇”的春季,就容易忘卻大風而肆無忌憚地玩耍。這也是春季孩子容易感冒咳嗽的原因之一。
另外,汗出后,人體的腠理易開泄,孩子運動汗出后需及時擦汗或更換衣物,以免感受風邪。夏天吹風扇和吹空調時,都需要避免直吹,尤其是對頭部、頸背部的直吹。
寒邪是造成現在孩子生病多的很重要的,卻又容易被忽視的誘因。
1.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邪傷人后,人體陽氣會自主奮起抗爭。當寒邪太盛或者反復感受寒邪,必定會損傷孩子的陽氣。孩子本就為旭日初升之體,陽氣原本就不太旺盛,那勢必比成人受寒后更易傷陽,最終形成陽虛體質。當外寒侵襲肌表,可出現惡寒發熱、無汗、鼻塞噴嚏;寒邪直中脾胃,可出現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反復感寒,易造成常年流清水鼻涕、打噴嚏。
2. 寒性凝滯收引,主痛
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臨床表現,其特點是得溫則減,遇寒增劇。兒童最常見的就是,吃了冷飲或者冰凍食物后出現脘腹的疼痛,而且這種疼痛感常常較劇烈。寒邪侵犯肌表經絡,氣血凝滯不通,也會出現肢體關節的疼痛。
所以,冬天注意保暖,夏天少吃寒涼食物,尤其是冷飲。運動過后,也不能馬上洗冷水澡或喝冰水。注意膝蓋、腹部、頸部的保暖。
如果受寒了,可以用點生姜、艾葉等祛寒。經常受寒造成陽虛體質的孩子,可以來市中醫醫院行三伏貼治療。(點擊我查看今年三伏貼開展時間)。
濕邪,真是個讓人頭疼的東西。凡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的外邪,稱為濕邪。從這個定義就可以看出,濕邪是個非常難纏的東西,而且它傷人多隱緩不覺。
1. 濕為陰邪,易傷陽氣,易阻氣機
兒童生長發育,脾臟功不可沒。脾主運化水液,具有喜燥惡濕的特性。外感濕邪,常易困脾,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氣機不暢從而出現脘腹脹滿、食欲減退、泄瀉等。
2. 濕性重濁、黏滯
濕邪致病,常出現沉重感,表現為頭重如裹、關節沉重、分泌物混濁、濕疹反復、全身困重乏力。濕邪黏滯,則致口黏、舌苔厚滑、大便黏膩。而且病程較長、反復發作、遷延難愈。
兒童脾常不足,更需注意:不宜居住在潮濕的環境里,陰雨季節要避免淋雨。飲食上少吃肥甘厚味之品。
想象一下,如果衣服濕了,我們會先擰干甩干,然后在太陽下曬。當感染了濕邪,就像衣服濕了,我們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式。多食扁豆、薏苡仁、砂仁、豆蔻、赤小豆等健脾利濕的食物,然后通過補充陽氣的方式起到曬太陽之功。
現在,正值祛濕的最佳時機,如果判斷孩子有濕邪,可以煮點玉米須水或者枸杞薏米茶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