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發表于: 07-28
, 來自:江蘇省0==
溥濟橋在錦溪古鎮市河中段,中和橋北100米,東西向跨市河。地理坐標為:東經120°53'44.7",北緯31°10'38.9"。
和里和橋一樣,溥濟橋是昆山市文保單位,文保簡介為:溥濟橋,俗稱陳家橋,始建于宋代,明弘治二年(1489)由里人陸溥、陸濟兄弟出資重建。橋長15.4米,寬2.95米,跨徑5.8米,矢高3米。為明代束腰并聯式拱橋,橋體為花崗石所筑,拱券由青石砌疊而成。是錦溪所有拱形橋中跨度最小、橋體最低的單孔古橋。清代后期,鎮上一陳姓買下溥濟橋西堍的房屋后,重修了該橋,故又稱陳家橋。溥濟橋橋欄原為木,解放后改為磚砌。
束腰并聯式拱橋的說法不常見,如果是指橋身收分,則石拱橋基本都是如此砌筑的,不一定是因為空間狹小。溥濟橋拱券的上部有四道縱聯石,似乎是花崗石,與拱券其他的青石材料不同,而且拱券下部沒有砌置縱聯石,很可能是清代重修時補入,拱券上方也沒有拱眉。此橋具有明代拱橋的特點,清代重修,而且沒有改動整體結構。
由橋頂向兩堍臺階的坡度較緩,故引橋較長,落坡至兩側大街時空間不足,由一個小的平臺折向南北,再落坡到街面。宋元拱橋有這個特點,因為當時主要為弧形拱,為保證橋拱矢高,需要抬高兩堍橋臺。假如溥濟橋在明代改建時,將弧形拱改為現在的半圓拱,則始建年代當在明代以前。
頂心石和地袱石還是原先的青石,頂心石上看不到紋飾,反面可見旋水輪回紋,比較古樸。
橋額是現代作品,橋拱券臉石上不見銘文,拱券內壁刻有幾個蓮花座,字堂內可能都有銘文,左首一塊能看到:“大明弘治己酉”、“里人”、“命子溥重建”等字樣,文保簡介里的信息應該來自于此碑,沒認出來的字應該有里人“陸”氏,是他命令兩個兒子陸溥、陸濟重建此橋,與“溥”字平行的當有“濟”字。
中間的蓮花座略小,但字數不少,可惜看不清楚,大概是功德碑。
乾隆《陳墓鎮志》載:“溥濟橋,在鎮中市,界元昆,明弘治間,鎮南朱家莊有副宦朱副使,家居時挾畫舫鼓歌往來市中夸閭里,溥濟二陸先生厭之,作低橋以阻其舫,朱不之知也,一日仍挾畫舫鼓吹而來,橋低不能過,里人拍掌笑之。朱遂恚恨而去,終身不復來。于是二陸先生即以自諱命橋。”
這個更像是編出來的故事,說的好像一晚就能建成這樣一座石拱橋。參考拱券中的碑文,二陸先生當是奉父命建橋,而不是為了阻止朱副使的畫舫。不過這個故事可能反映了錦溪鎮上朱、陸兩大家族的明爭暗斗。
光緒《昆新二縣重修合志》與同治《蘇州府志》都沒有記載溥濟橋。
來源:史客郎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