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朋友,你知道喝完的牛奶盒屬于什么垃圾嗎?”“阿姨,廢舊電池可不能隨便扔,它是有害垃圾哦!”昨天傍晚,小區8號樓和7號樓中間的小廣場上,一場熱鬧的垃圾分類宣傳活動正在進行,沒有枯燥的說教,取而代之的是一場熱熱鬧鬧的“分類沙包挑戰賽”,扔出去的是沙包,撿回來的是知識,還有實實在在的小禮品,居民們玩得不亦樂乎。 活動剛開始前,物業工作人員搭起了垃圾分類的宣傳廣告牌,推著四個貼上分類標識的的展架,小禮品(垃圾袋和圍裙)及寫著“菜葉”“舊電池”“快遞盒”“廢紙巾”等的沙包,很多老人小孩都好奇地圍過來,詢問游戲規則 。規則很簡單:站在一米外,把手里的沙包扔進展架上對應的垃圾分類格中,即可獲得小禮品一份。 活動現場,工作人員把沙包分發給大家,四個貼滿分類標識的展架成了“靶心”。“中啦!這個“塑料瓶”我扔進可回收物區啦!”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開心地跳起來。“爺爺,您手里那個‘節能燈’是有害垃圾,得扔上面那個紅色的格子里哦!”管家小陶正給一位大爺當“參謀”。大爺瞇著眼瞄準,輕輕一扔,沙包穩穩落進紅色垃圾桶,周圍立刻響起掌聲。 “原來節能燈也算有害的?以前真不知道,這游戲沒白玩!”大爺舉著禮品,笑得合不攏嘴。孩子們更是玩瘋了。兩個小姊妹抱著三個沙包,先把“香蕉皮”投進綠色廚余垃圾桶,又把“塑料瓶”甩向藍色可回收物桶,最后瞄準黑色其他垃圾桶投出“煙頭”,三發全中!她們蹦跳著去領獎品。 一旁的禮品領取處也排起了小隊。“我投中了四個,能換包垃圾袋!”……居民們邊領禮品邊交流,剛才扔沙包時記住的分類知識,不知不覺就成了聊天的話題。 “以前覺得垃圾分類挺復雜,扔個沙包就分清了,還能領東西,這樣的活動太接地氣了!”一位年輕媽媽說。工作人員也笑著補充:“大家在玩的時候記住的知識,比光看手冊印象深多了。” 夕陽西下,廣場上的歡笑聲漸漸散去,但居民們手里的禮品、嘴里念叨的分類常識,都在悄悄改變著什么。其實,垃圾分類能不能堅持,關鍵看能不能走進居民的日常。名俊豪庭服務中心這場活動,沒講大道理,只解決小問題,用居民熟悉的方式把知識送到身邊。當物業的用心遇上居民的配合,垃圾分類就不再是任務,而成了讓小區更美的小習慣。 原來環保可以不嚴肅,學習可以很好玩——當垃圾分類變成一場有樂趣、有收獲的游戲,每個人邁出的那一小步,就成了讓家園變美的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