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起,63歲的楊先生退休生活被頻繁的“跌跤”打破。
起初一周1次,后來發展到兩三天1次,甚至一天2次。每次發作前,他都感到頭昏、眼前發黑、雙腿發軟,接著便四肢抽搐、意識不清,約1分鐘后自行蘇醒。
雖然每次“跌跤”后,楊先生都能自己爬起來,但有時會摔破頭,醒后也無明顯不適。
家人焦急萬分,帶他輾轉多家醫院求醫、嘗試服藥,癥狀卻未見改善。4月,楊先生在上海某醫院心內科治療,冠脈造影顯示其左前降支狹窄超過90%,隨即置入支架。然而,術后愛“跌跤”的困擾依然存在。
5月15日晚,楊先生再次出現突發抽搐伴意識不清,被緊急送往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救治,收住在神經內科病區。
在王萬華主任及張炎副主任指導下,醫護團隊發現了關鍵線索:楊先生的暈厥均在站立時發作,休息后緩解,發作后常伴有血壓偏低和全身出汗。
楊先生的血壓和體位有關:動態血壓監測顯示其臥位血壓在正常范圍,但站立時血壓顯著降低;臥立位血壓試驗中,他站立3分鐘,血壓即從150/90mmHg,下降至70/50mmHg。
團隊判斷其為體位性低血壓是頻繁暈厥的最終病因。神經內科醫生團隊立即為他制定了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和詳細的活動注意事項。
住院后不久,楊先生癥狀加重,出現了小便不能自行解出,伴明顯腹脹、腹痛,急查胸部CT提示急性腸梗阻。
神經內科迅速聯合心血管內科、胃腸外科、影像科、臨床營養科、心理科等多學科專家,組織全院大會診。結合楊先生先后出現的各種癥狀,專家們考慮體位性低血壓為自主神經功能病變后臨床表現之一,最終診斷為:廣泛性自主神經性疾病、體位性低血壓、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麻痹性腸梗阻等。
病因明確后,神經內科團隊采取了禁食、胃腸減壓、抗感染、營養支持等措施,并輔以丙種球蛋白、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調節炎癥、增強免疫力等系統治療,楊先生病情顯著好轉。
于6月3日,他順利出院。
體位性低血壓指從臥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時,收縮壓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并伴隨頭暈、黑矇、乏力甚至暈厥等腦部供血不足的癥狀。
直立性低血壓的病因主要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原發性:如家族性或特發性自主神經功能異常。
繼發性:如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帕金森病、脫水、心功能不全,或服用利尿劑、降壓藥、抗抑郁藥等藥物誘發。
醒后平躺1分鐘 → 床邊坐1分鐘 → 站立1分鐘,再開始行走。
抬高床頭10-20厘米,有助于減少夜間尿量和晨起血壓驟降。
每日飲水約2-2.5升,遵醫囑可適量增加食鹽攝入。
定期復查血壓,遵醫囑用藥,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升壓藥物(如米多君、屈昔多巴)。
昏倒、跌倒往往是嚴重疾病的信號 即使很快恢復清醒,也必須及時就醫排查。突發暈厥常見的病因為癲癇、心源性暈厥、腦卒中等疾病。像楊先生這樣多次跌倒而未造成嚴重后果的情況較為少見,切勿心存僥幸。
廣泛自主神經引起的暈厥需重視 這是因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導致血壓驟降或心率減慢,引發腦部供血不足而暈倒。
診斷并不復雜 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結合直立位血壓試驗,平均約25分鐘即可確診90%以上的患者,方法簡便。
碩士生導師
江蘇省卒中學會卒中與眩暈委員會委員,蘇州市醫學會神經病學罕見病委員會委員,昆山市醫學會神經病學會委員兼秘書
擅長: 腦血管、頭暈、頭痛、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癲癇、神經系統少見病等疾病診治
醫務處副處長,神經內科副主任, 碩士生導師
江蘇省卒中學會頭痛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江蘇省卒中學會腦血管病現代診治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卒中學會神經免疫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老年醫學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委員,蘇州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學分會頭痛眩暈學組副組長,昆山市醫學會神經內科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擅長: 腦血管、頭暈、頭痛、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帕金森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癲癇、周圍神經病等疾病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