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起,63岁的杨先生退休生活被频繁的“跌跤”打破。
起初一周1次,后来发展到两三天1次,甚至一天2次。每次发作前,他都感到头昏、眼前发黑、双腿发软,接着便四肢抽搐、意识不清,约1分钟后自行苏醒。
虽然每次“跌跤”后,杨先生都能自己爬起来,但有时会摔破头,醒后也无明显不适。
家人焦急万分,带他辗转多家医院求医、尝试服药,症状却未见改善。4月,杨先生在上海某医院心内科治疗,冠脉造影显示其左前降支狭窄超过90%,随即置入支架。然而,术后爱“跌跤”的困扰依然存在。
5月15日晚,杨先生再次出现突发抽搐伴意识不清,被紧急送往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救治,收住在神经内科病区。
在王万华主任及张炎副主任指导下,医护团队发现了关键线索:杨先生的晕厥均在站立时发作,休息后缓解,发作后常伴有血压偏低和全身出汗。
杨先生的血压和体位有关:动态血压监测显示其卧位血压在正常范围,但站立时血压显著降低;卧立位血压试验中,他站立3分钟,血压即从150/90mmHg,下降至70/50mmHg。
团队判断其为体位性低血压是频繁晕厥的最终病因。神经内科医生团队立即为他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详细的活动注意事项。
住院后不久,杨先生症状加重,出现了小便不能自行解出,伴明显腹胀、腹痛,急查胸部CT提示急性肠梗阻。
神经内科迅速联合心血管内科、胃肠外科、影像科、临床营养科、心理科等多学科专家,组织全院大会诊。结合杨先生先后出现的各种症状,专家们考虑体位性低血压为自主神经功能病变后临床表现之一,最终诊断为:广泛性自主神经性疾病、体位性低血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麻痹性肠梗阻等。
病因明确后,神经内科团队采取了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措施,并辅以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调节炎症、增强免疫力等系统治疗,杨先生病情显著好转。
于6月3日,他顺利出院。
体位性低血压指从卧位或蹲位突然站起时,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并伴随头晕、黑矇、乏力甚至晕厥等脑部供血不足的症状。
直立性低血压的病因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如家族性或特发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继发性:如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帕金森病、脱水、心功能不全,或服用利尿剂、降压药、抗抑郁药等药物诱发。
醒后平躺1分钟 → 床边坐1分钟 → 站立1分钟,再开始行走。
抬高床头10-20厘米,有助于减少夜间尿量和晨起血压骤降。
每日饮水约2-2.5升,遵医嘱可适量增加食盐摄入。
定期复查血压,遵医嘱用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升压药物(如米多君、屈昔多巴)。
昏倒、跌倒往往是严重疾病的信号 即使很快恢复清醒,也必须及时就医排查。突发晕厥常见的病因为癫痫、心源性晕厥、脑卒中等疾病。像杨先生这样多次跌倒而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较为少见,切勿心存侥幸。
广泛自主神经引起的晕厥需重视 这是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导致血压骤降或心率减慢,引发脑部供血不足而晕倒。
诊断并不复杂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合直立位血压试验,平均约25分钟即可确诊90%以上的患者,方法简便。
硕士生导师
江苏省卒中学会卒中与眩晕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罕见病委员会委员,昆山市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委员兼秘书
擅长: 脑血管、头晕、头痛、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癫痫、神经系统少见病等疾病诊治
医务处副处长,神经内科副主任, 硕士生导师
江苏省卒中学会头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脑血管病现代诊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苏州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头痛眩晕学组副组长,昆山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 脑血管、头晕、头痛、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帕金森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周围神经病等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