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男性把婚姻視為一場高成本、低回報的風險投資;女性則被看成把婚姻當成可隨時退出的套利工具。雙方都在“算計”,愛情只是遮羞布。于是變成了婚姻制度的“雙向失望”
婚姻的市場化
房價、彩禮、育兒成本……被一并打包成“入場券”。當價格被炒到年輕人付不起時,男性最先選擇“不玩”,本質是拒絕為泡沫買單,而非拒絕愛情。
愛情的概率化
在高度流動、高度功利的社交環境里,“真愛”成了小概率事件。男性算的是“預期收益≈0”,女性算的是“機會成本太高”。當感情被折算成數字,婚姻就自然淪為“可選項”。
離婚的期權化
法律與輿論把離婚門檻降得足夠低,相當于給婚姻加了一張“隨時看跌期權”。女性被誤認為“更想結婚”,其實是擁有更靈活的退出通道;男性則擔心“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于是出現悖論:
‑ 女性可以拿“愛情”當結婚理由,也可以拿“不愛”當離婚理由;
‑ 男性既不相信“愛情”能折價抵首付,也不相信“不愛”時自己能全身而退。
總結一句話:
當婚姻被異化為高價門票、低概率真愛、高流動性合約的三重賭局時,無論男女,理性選擇都是先觀望——只不過男性喊出“我不買”,女性保留“隨時退”的權利,雙方用不同的方式,對同一套規則投下不信任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