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疆、西藏到陜西、江蘇沭陽
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醫療援建的足跡
遍布大江南北
他們聚焦當地醫療薄弱環節
系統性引入昆山經驗
助力當地健康服務水平提檔升級
今天,讓我們走近昆山市一醫院援江蘇沭陽醫生蘇一星的援建工作,了解他如何用三個月時間,為沭陽縣第一人民醫院搭建起功能完備的“硬核”急診科。
2025年7月2日,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蘇一星,作為醫院援沭醫療隊成員,正式進駐沭陽縣第一人民醫院,接過該院急診科建設的重任。彼時,沭陽縣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僅有急診診室,無固定醫護團隊,日常急診工作需依賴其他專科醫生臨時支援,急診服務能力亟待提升。
在醫院領導的全力支持下,蘇一星迅速制定建設方案,開啟急診科“從無到有”的攻堅:
🔵 7月5日,接收首批5名轉入急診科的醫護人員,團隊組建邁出第一步。
🔵 7月7日,急診搶救室正式成立,為急危重癥患者救治搭建“生命通道”。
🔵 7月14日,第二批9名內外科醫護人員加入,急診內外科診室同步啟動運行。
🔵 7月28日,醫院120急救分站進入試運行階段,打通院前急救與院內救治的銜接環節。
短短一個月,沭陽縣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完成團隊組建與功能分區建設,完善流程制定與相關培訓,為后續服務升級奠定基礎。
“兵馬到位”后,蘇一星立即啟動“厲兵秣馬”計劃,用一個月時間推動急診科實現24小時常態化運行,并通過實戰化培訓提升團隊急救能力:
🔵 急救技能培訓:利用班后空余時間,圍繞急診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急危重癥搶救操作、急救儀器使用、診療制度規范等內容開展系統性培訓。
🔵 重點技能提升:引入氣管插管模擬人、超聲下深靜穿刺練習模塊、超聲機、呼吸機等設備,開放給醫護人員反復實操,攻克高風險操作“不敢做、不熟練”的難題,讓團隊在模擬訓練中提升掌握重點急救技能。
進入第三個月,蘇一星的工作重心轉向深化內涵建設與提升綜合救治能力。他深知,一個真正“硬核”的急診科不僅需反應迅速,更要成為能高效應對各類復雜病情的“多面手”。
隨著培訓與實戰的推進,急診科逐步具備24小時接診內外科普通患者、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能力,并能與120高效銜接,完成特殊病例的外院轉運。
一名高齡患者在門診候診時突發暈厥,送入搶救室時已呼吸停止、心跳微弱、血壓測不出。蘇一星立即組織搶救,同時與患者外地家屬電話溝通病情,經過60分鐘持續搶救,患者恢復心跳,為患者后續治療贏得時間。多例緊急搶救的成功案例,讓急診科團隊的信心和實戰能力顯著提升。
在急診科運行50天時,沭陽縣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已接診內外科患者3000余人次,搶救室救治患者近100人,輸液室服務1000人次,120急救分站出車200余次。醫院設立的120急救分站順利通過縣專家組初步評審,急診服務能力獲認可。
三個月期滿,一個從無到有、功能完備、流程順暢、初具綜合救治能力的沭陽縣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已巍然矗立。該科不僅實現了24小時獨立高效運行,成為守護沭陽百姓生命健康的堅實前哨。蘇一星用他的專業、汗水與昆山經驗,圓滿完成了這場“硬核”急診科的從零打造之戰。
“這段經歷短暫而美好。”蘇一星表示,在昆山、沐陽兩院的全力支持下,這支新生的急診團隊將在實戰中不斷成長,成為守護沭陽乃至蘇北地區的“生命守護者”。祝愿昆山與沭陽的南北共建之路越走越寬。
碩士研究生,昆山市一醫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急診科創傷中心質控員
從事急診工作15余年,擅長急診常見病、多發病的搶救,熟練掌握危重患者重癥監護治療
發表科技核心論文多篇,主編《急危重癥醫學診斷與治療》《急重癥救治與監護》兩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