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新 口述
1965年,昆山在玉峰山東麓建起昆山第一座水廠——玉山給水站;1987年昆山還僅有一個日供水能力僅2萬立方米,總資產不到200萬元的小水廠供縣城區居民飲用。1992年,建成昆山市涇河水廠。
此后,昆山各區鎮相繼建造了自己區鎮的自來水廠。但由于水質和管道質量等問題,對全市市民的飲用水質不能得到有效保證,昆山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組團式供水。到2018年2月,完成開發區、花橋等11個區鎮供水公司整合。打造了昆山城鄉同源、同質、同網、同價、同服務”的五同供水新格局。昆山全面完成區域組團供水,初步實現城鄉同質化供水。
此時,雖然先后建起了涇河第二水廠等,但唯一的取水口是在傀儡湖。傀儡湖位于昆山西部,陽澄湖東側,是我市最重要的飲用水水源地。全湖面積6.73平方公里,總水面面積約1萬畝,蓄水量約2200萬立方米,水源水質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Ⅲ類水標準。
1998年開始,啟動傀儡湖退漁還湖工作,2002年起全面實施傀儡湖水源生態保護工程,并將其列為市政府重點實事工程,每年劃撥專項資金用于水源地保護和水生態修復,累計建成環湖人工濕地16.08公里,種植蘆葦等水生植物14.84萬平方米,營造環湖、沿河防護林帶18公里,種植林木19.2萬株,完成清淤136萬立方米,傀儡湖和周邊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水源水質大大提高,水質各項指標全面優于《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106項指標要求,蓄水量也從800萬立方米增至2200萬立方米。傀儡湖成為我市不可替代的天然“凈化池”和綠色“蓄水池”。
然而,隨著昆山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進程的推進,我市長期以傀儡湖作為唯一水源地引發的“依賴性、脆弱性”問題日益凸顯,加緊開辟第二飲用水水源地,成為一項重大課題。經過多年論證和科學決策,我市最終選擇長江常熟段作為第二飲用水水源地,并啟動昆山市第二飲用水源——長江引水工程建設。
但要從長江引水談何容易。它首先要跨過常熟市,要途經常熟、昆山兩地6個區鎮26個村,穿越或頂管102條河流,鋪設47公里長的兩根輸水管道的內徑都要2.2米輸水管道
這是昆山歷史上最大的跨市工程,其涉及部門之多、工程難度之大前所未有。市委把這光榮而艱巨的工作交給了建設局。(水廠是建設局下屬企業)時任市委書記張國華、市長管愛國親自帶著我們建設等部門(當時我在建設局擔任局長)多次趕赴常熟協商,2009年8月26日,昆山和常熟簽訂《昆山市第二飲用水源建設項目框架協議》,明確工程建設具體事項。為了這份《框架協議》順利實施。在簽約前,昆山先后組織召開60次論證評審會,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討論通過經數輪商榷修改的《框架協議》,該工程還被列入2010年市人代會一號議案和市政府一號實事工程。同時,完成上級部門30多項關于該項目的行政審批(包括武漢長江委員會的取水批準)。
按照設計方案,長江引水工程分取水口、水源廠和輸水管線三大部分,主要包括在長江中心建取水口,穿越長江大堤建江底管道,鋪設47公里長輸水管道等。這些工程或穿村過田,或跨河越路,每一個都受地形、天氣、水情、道路環境、技術等重重考驗。工程涉及農戶拆遷67戶,綠化補償1000多畝,魚塘補償1000多畝,高速公路坡度的補償,施工作業面要重新建設。施工現場出現的情況遠比原先想象的要困難、復雜得多。沒有現成道路可走,沿途障礙重重,僅輸水管道就要穿越102條河流。特別是要跨越蘇嘉杭、沿江、常昆、蘇昆太、蘇州繞城等高速公路和蘇通大橋南引坡等,為此,我帶領幾位工程隊人員,10多次沿著高速公路踏點選擇線路,選好最佳線路。因為施工中稍有不慎就會破壞道路環境,影響到交通的正常運行。
還有一個難題是拆遷的問題。那時,常熟拆遷補償要低于昆山的標準,許多常熟農民不配合,比如在碧溪開發區,我們要建水源廠,涉及100多畝,十幾戶人家,還有一個漁業村,該村涉及200多戶,我們多次進村入戶耐心、仔細地做農戶的工作,因為工作到位,后來一些村干部都和我們稱兄道弟了,確保拆遷工作的順利推進。
面對艱巨的引水任務,我們的工程建設者們相繼攻克長江中取水口建設、大型沉井施工等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他們“舍小家,顧大家”,有的拋下家中老幼,有的推遲婚期,有的帶病堅守,全力以赴,將第二飲用水源——長江引水工程建成惠及昆山百姓的民心工程。
2011年1月9日,歷經13個月、近400個日夜奮戰后,市第二飲用水源——長江引水工程全面圓滿完成,比預期整整提前5個月,節省工程建設資金2億元,總引水規模為90萬立方米/日。至此,昆山形成了長江和陽澄湖傀儡湖“雙水源、城鄉同質供水”的供水局面。實際是100萬立方米/月
目前,昆山市自來水集團有限公司實行飲用水源保護、自來水生產供應一體化運行管理。現有長江、傀儡湖雙水源,涇河水廠、第三水廠、第四水廠三座凈水廠和周莊、張浦、陸家、南港、花橋、兵希六座增壓站,日供水能力150萬立方米。
來源:玉峰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