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陽澄湖還未蘇醒,一個身影在蟹塘邊忙活開了。“嘩啦”一網下去,撈起一只大閘蟹:“膏滿蟹肥,時候到了!”
眼前這位手腳利落、皮膚黝黑的蟹農,名叫朱俊熠。很難讓人聯想到,十多年前的他,曾是與商業計劃書打交道的招商經理。
人生的航向,有時只因一次不經意的轉舵。時間撥回2014年秋天,他在社交平臺上隨手分享了一張照片——幾只蒸得通紅的大閘蟹,蟹黃燦然。沒想到,就是這張圖,引來大批求購信息。
“哪買的?”“求鏈接!”“能代購嗎?”……整個蟹季,他副業代購的收入遠遠超出想象。“那一刻我悟了,外地人不是不愛吃蟹,是怕買到‘洗澡蟹’;湖邊的蟹農,明明有好貨,卻賣不出好價。”朱俊熠回憶說道,這中間的信息差,讓他看到了機遇。
2015年,朱俊熠一頭扎進陽澄湖。那段時間,他天天泡在塘口,學習選苗、喂料、看水質,用他的話說:“就像和螃蟹談戀愛,得懂它。”但是,他也深知,“只會養螃蟹的農民,不是新型職業農民”。
為了打破傳統銷售模式的局限,朱俊熠嘗試“農民專業合作社+電商銷售+線下體驗店”的模式,將單打獨斗的蟹農“抱團”起來,實現從“賣得出”到“賣得好”的跨越。
“我們只管專心養好蟹,銷路不用愁。”張瑜婷笑著說,她家的蟹每斤能多賣5到10元,是實打實的增收。如今,朱俊熠創辦的頡成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有30多戶蟹農,在全國布局40多個銷售網點,還遠銷泰國、越南、柬埔寨等。“今年8月,我們還去香港參展,對接終端客戶,利潤空間就更大了。”朱俊熠說。
“我們賣的不只是一只蟹,更是一種閑適、雅致的生活方式。”在巴城鎮綽墩山村的農家小院里,顧客們不僅能品嘗現蒸的、膏黃飽滿的大閘蟹,還能聆聽有趣的蟹文化,購買與昆曲聯名的創意蟹卡。
但是,朱俊熠的步伐并未止步于此,他還創新推出了熟醉蟹、香辣蟹、濃縮蟹黃油、即食蟹黃包等深加工產品。自此,陽澄湖的鮮美得以從“金秋限定”走向“四季常鮮”。
如今,朱俊熠既是年銷售額超千萬元的企業掌舵人,也是昆山市高素質農民協會的副會長,時常在培訓班的講臺上,將自己的經驗與教訓傾囊相授。“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這句樸實無華的話,是他常掛在嘴邊的信念。
夕陽給湖面灑下萬點金鱗,朱俊熠站在塘邊,目送著一箱箱大閘蟹裝上冷鏈車,發往世界各地。
來源:昆山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