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山玉山鎮老城區的歷史脈絡里,有些地名與建筑或許已隨城市變遷湮沒在時光中,但它們承載的時代記憶卻始終鮮活。1958年公共食堂在全國范圍內興起。
昆山也不例外,彼時的老城區里,各類公共食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如柴王弄的“紅旗食堂”、亭林路的“三八食堂”……這些帶著鮮明時代印記的食堂,曾是街坊鄰里每日聚集的煙火之地。
現今,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舊屋拆遷、馬路拓寬,多數食堂的原址,早已在改造中消失,唯有“三八食堂”的名字,還偶爾在老昆山人的閑談中被提及,成為連接過去與當下的一縷飲食記憶。
亭林路的三八食堂,有著明確的地理坐標。它坐落于原亭林路14號“昆山縣看守所”沿街往北50多米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亭林路雖不及今日繁華,卻也是老城區的核心路段之一。有裁縫店、理發店、小商店等。
而三八食堂憑借其“公共屬性”,成為這條街上最具人氣的場所之一。與普通商鋪不同,它并非盈利性機構,而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為解決居民吃飯問題而設立的集體飲食點,其名字中的“三八”二字,既呼應了當時倡導的“婦女解放”思潮,也暗含著食堂工作人員多為女性的特點,透著一股樸素的時代氣息。
作為1958年至60年代初期,昆山頗具代表性的公共食堂,三八食堂的運作模式帶著鮮明的時代特征。那時,居民們到食堂就餐,食堂的菜品雖不豐富,卻勝在分量的實在。
每日清晨天剛亮,食堂的煙囪便開始冒煙,師傅們忙著淘米、蒸飯、切菜,空氣中彌漫著大米和蔬菜的清香。到了飯點,老少圍著八仙桌,構成了一幅生動的市井生活圖景。
食堂的菜品多以當季蔬菜為主,偶爾會有豆腐、雞蛋,逢年過節時還能吃到少量肉類,這樣的“伙食標準”在當時困難年已屬不易,因此每到飯點,熱鬧非凡。
除了提供日常飲食,三八食堂還承載著一定的社會功能。它不僅是吃飯的地方,更是居民交流信息、增進感情的“社交空間”。在這里,張家媽媽會和李家阿姨談說著家常,工廠的工人會交流著生產進度,孩子們則會分享著學校里的趣事。
對于當時雙職工家庭和獨居老人來說,三八食堂更是解決了他們的“吃飯難題”——無需自己生火做飯,就能吃到熱乎乎的飯菜。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公共食堂的模式逐漸難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進入60年代中期,全國公共食堂開始陸續解散,昆山的亭林路三八食堂也未能例外,食堂改為了居民住房。
原有建筑在后續的亭林路改造中被拆除,如今那個位置已建起了商業街,再也找不到當年食堂老屋的半點痕跡。但對于親身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老昆山人來說,三八食堂的記憶從未真正的淡忘。
如今,當人們行走在寬闊的亭林路上,或許很難想象,在這條繁華的街道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家困難時期的“三八食堂”。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街坊鄰里間溫情的紐帶,更是一段關于溫飽、關于煙火、關于生活的集體記憶。
而它的記憶被留存,則是昆山人們對過往歲月的珍視。或許,這就是歷史的溫度——那些看似平凡的建筑與地名,終將在時光中沉淀為獨特的文化符號,提醒著我們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來源:昆山鹿城閑話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