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檔,由可可豆動畫制作的《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讓中國動畫登頂世界動畫電影榜,不僅刷新紀錄,更成為亞洲首部票房破百億的現象級巨作。
影片的巨大成功,將全球目光引向其孕育地——成都高新區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這里憑借獨特的“一杯咖啡的距離”產業生態,高效地串聯動畫全產業鏈,成為“成都造”數字文創的核心引擎。
△ 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
何謂“一杯咖啡的距離”?在天府長島園區內,《哪吒2》的制作伙伴可可豆動畫、墨境天合、千鳥文化僅百米之遙。這種極致的空間集聚,催生了“硬盤直傳”“當面敲定”的高效協作模式,極大壓縮了溝通成本,釋放了創作動能。
園區不僅提供了充裕的空間和舒適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匯聚了相關的企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企業間合作近在咫尺,溝通幾乎零障礙,效率自然成倍提升。
天府長島正以這種獨特的“物理密度”,鍛造著中國數字文創的“創新濃度”,折射出成都數字文創產業正蓄勢突破。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浪潮中,昆山高新區精準布局,正通過打造特色鮮明的先進計算產業創新集群,深化產業鏈上下游融合,為區域經濟注入強勁新動能。
這一發展勢頭的亮點之一是中科可控信息產業有限公司。該公司的一款W50產品在今年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斬獲工業設計最高榮譽——紅點獎。
我們的工廠集研發中心、智能制造工廠和算力中心于一體,是一個貫穿全產業鏈的創新綜合體。
如今,中科可控的智能化產線以每90秒組裝一臺高端整機的效率以及高達95%的設備自動化率,位居國內整機制造領先水平。
扎根昆山高新區南淞湖畔五年,中科可控已從一片蘆葦地崛起為國內領先的服務器研發與生產基地。它的成功發展產生了強大的“虹吸效應”,吸引了寒武紀、中科晶上、昆高新芯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集聚昆山高新區。更關鍵的是,昆山高新區正以中科可控、國家超算昆山中心、智算中心為核心,重點構建算力產業鏈集群,目標成為賦能數字經濟的新引擎,并計劃在2030年將其建成國家級領先產業集群。
為支撐集群發展,昆山高新區在空間上精心規劃:以中科可控基地為核心,環南淞湖建設先進計算產業承載區,聯動元豐路、江浦路沿線園區,形成了總面積達6平方公里的先進計算產業園。這里不僅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聚集地,也吸引了大量科研機構和人才,成為集群建設的“主陣地”。
目前,該集群已匯聚省級以上重大創新平臺89家、省級以上人才計劃22項,產值突破百億元,正朝著千億級規模快速邁進。
不難發現,昆山高新區先進計算產業園(6平方公里)的發展模式,與成都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通過在有限空間內緊密串聯產業鏈上下游,激發高效的協同效應。依托產業集群內企業彼此提供的廣闊市場、豐富應用場景和龐大轉型需求,形成要素精準匹配、產業協同關聯、創新高效活躍的生態體系。
近日,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諾孚泰醫療總部及腹腔手術機器人研發生產基地、微斯泰珂微創介入血管內高值耗材自動化生產線兩大項目的正式簽約落地,標志著該城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的“硬核”突破。前者劍指手術機器人核心技術的自主攻關,后者致力于實現微創介入高值耗材的國產化替代,以自主創新填補空白、挑戰國際壟斷。作為成都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重要承載地——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也正闊步跑向下一個詩與遠方。
自2016年啟動建設天府國際生物城,成都高新區就在這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劃了個圈”,不斷耕耘。目前,園區已聚集云克藥業、通用醫療、國通新藥、永新醫療等核藥生產及裝備制造企業,正大力推進“立園滿園”行動,構建從研發到產業化的完整生物醫藥生態鏈,目標成為創新藥企的沃土。
當下,我們還規劃聚焦“醫用同位素、放射性藥物、核醫療裝備、核特色醫療”四大核醫療產業方向,啟動建設了天府核醫療特色產業園,全力打造“1+4”核醫療產業創新發展高地。
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昆山高新區,“人工智能+”產業園正成為數字經濟洪流中的耀眼燈塔。自開園起便錨定“數字經濟新賽道”,短短三年內實現了從“破土萌芽”到“枝繁葉茂”的華麗蛻變。如今,HPE、OpenText等全球數字巨頭在此匯聚,形成充滿活力的產業生態圈,并于去年8月斬獲蘇州市首批“人工智能+”產業園稱號(昆山唯一)。
HPE戰略總顧問、OpenText生態聯盟執行主席 趙國帥
我們在立園之初,就確立了我們的目標,致力于打造“一個總部三個平臺”,即數字創新谷總部、數字SaaS服務中心、全球供應鏈數字中心和數字租賃共享平臺,旨在助力全行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項目還規劃建設超大型數據超市,為全行業提供一體化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如今,園區強勁動能已顯現:今年1-6月,昆山高新區營利***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收達11.4億元,同比激增67.8%。
所謂的“立園滿園”,不僅追求企業數量“滿園”,更追求高畝均效益,不斷提升園區能級。為此,昆山高新區通過創新機制實現空間與產業的“深度耦合”。其首創的“數據得地”機制,通過建立一套涵蓋企業產值、稅收、成長性等三類十項量化指標的評估體系,對企業進行精準“數字畫像”并賦分排名,“分高者得地”。這套機制成功將239畝低效用地“喚醒”,華麗轉身為高端裝備總部產業園。在108家申請企業中,最終遴選出8家“高產值、高稅收、高潛力”的優質企業入駐。新園區預計年內建成,達產后年產值約120億元。
△ 高端裝備總部產業園效果圖
產業園區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成都手握“核醫療”利劍,在生物醫藥的深水區破浪前行;昆山高新區則借“數據得地”巧勁,用“人工智能+”產業園的拼勁,于產業創新的下半場中揚帆領航。雖賽道不同,但“立園滿園”是其共同的關鍵詞——它超越了簡單的空間填充,核心在于產業質態的淬煉與畝均效益的提升。兩地以各自的創新實踐,破解土地資源與產業升級的匹配難題,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園區樣本”。這種以創新機制優化資源配置、驅動產業聚變的邏輯,正重塑中國產業園區的發展范式。
科技成果轉化,常被視為橫亙在實驗室與市場之間的“死亡之谷”。
在成都高新蜂鳥智能硬件中試平臺的中試車間內,潔凈的環境里,產線員工正為成都臻識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一款智能相機模組進行小批量試產。該模組能更清晰地抓拍行駛中的車牌號。
隨著臻識科技智慧交通產品的持續迭代,平臺每年需為其試產新品數十種。
△ 蜂鳥智能硬件中試車間
中試環節為企業創新提供了低成本的試錯機會,在產品量產前發現問題、優化設計,是科技型企業實現產業化的關鍵步驟。以臻識科技的路內停車移動巡查設備為例,經歷兩次設計驗證測試(DVT)和一次小批量試產(PVT)后,產品良率從40%提升至90%。目前,該設備銷量已突破100萬臺,旗下智慧交通設備覆蓋全球104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客戶近1.5億。公司從推出首款車牌識別設備到成為占據國內市場超五成份額的“隱形冠軍”,僅用了三年時間。
目前,平臺已累計服務中試項目600余項,孵化新產品近400個,經中試驗證的產品總產值約達20億元。
目前成都高新區已建成96家中試平臺,其中8家中試平臺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首批重點培育中試平臺名單,占四川省入選數量的50%。截至目前,服務中試項目4547個(次),中試服務收入超18億元,產品產值累計超百億元,助力企業融資額累計超28.5億元。已形成“中試+研發+孵化+基金+場景”的“中試+”生態。
在科技成果轉化的賽道上,昆山高新區同樣展現出強勁的探索活力,為產業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提供全鏈條支撐。
鈣鈦礦作為第三代光伏技術,正以巨大的顛覆性優勢,重塑低價、低碳與高效率同頻共振的產業新坐標。6月24日,協鑫光電GW級鈣鈦礦產業基地在昆山高新區投產,這也是全球首個GW級疊層組件生產基地。協鑫光電GW級鈣鈦礦產業基地項目總投資50億元,目標產能2GW。全球首個離不開全球首條,在昆山高新區的支持下,協鑫于2021年在昆山高新區建成全球首條鈣鈦礦100MW中試線,在鈣鈦礦單結組件、疊層新技術領域連破多項世界紀錄,尤其是率先將鈣鈦礦組件尺寸從“平方厘米級”提升至“平方米級”,成為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關鍵跳板。
△ 協鑫鈣鈦礦產線
昆山高新區支持企業建設中試線,可以說協鑫的每一步跨越都烙印著中試線的“孵化基因”,其積累的工藝參數、缺陷排查經驗和量產技術儲備,為順利投產筑牢了根基。同時通過中試階段的反復驗證,使得協鑫能夠快速形成技術壁壘和成本優勢。
如今,GW級鈣鈦礦產業基地作為協鑫光電全球研發總部、未來上市主體以及全球集團總部,將進一步放大中試線的“技術溢出效應”,積極引入上下游企業,培育形成鈣鈦礦產業生態圈,努力實現千億級產值目標。
企業從市場一線走來,天然具備創新的“基因密碼”。從實驗室靈光到消費者手中的產品,這條“死亡之谷”的跨越,需要的是企業基于市場規律的探索和實踐。昆山高新區就通過組織企業積極構建“創新聯合體”,在關鍵核心技術跨領域攻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打通科技與產業結合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由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昆山長鷹硬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成立的蘇州市超細及納米晶碳化鎢基硬質合金創新聯合體,便是典型案例。
長鷹硬科擁有20余年硬質材料研發制造經驗,2023年,它聯合東北大學等3所高校,以及4家企業、科研院所和服務機構,組建了該創新聯合體。
聯合體主要聚焦高性能超細及納米晶碳化鎢基硬質合金材料的應用深化研究,以市場為導向,構建起從材料研發、生產到刀具應用測試的完整體系。通過成員單位共同發力,研發生產的材料通用性強、性能優異,可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半導體等領域。創新聯合體不僅推動高性能硬質合金材料實現自主可控,打破國外產品壟斷、實現進口替代,更有力推動了硬質合金材料和數控刀具行業發展。
△ 長鷹硬科
不管是成都高新區的中試平臺助力企業打通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最后一公里”,還是昆山高新區支持企業建設中試線推動鈣鈦礦技術走向產業化巔峰,又或者是打造創新聯合體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自主可控,成都高新區和昆山高新區每一環都緊扣“科技-產業-市場”的轉化邏輯。這種以多元化載體激活創新要素、以協同機制打通轉化堵點的實踐,不僅為區域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能,更為破解“卡脖子”難題、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生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高新經驗”。
成都高新區與昆山高新區在產業發展的賽道上篤定前行,各自憑借獨特的發展路徑與創新舉措,構建起富有活力的產業生態。兩地雖領域有別,卻都以鏈主企業為龍頭、特色園區為載體、科創生態為核心,讓創新要素涌流更充分、讓科技成果轉化更順暢,共同為高質量發展探索新路徑。
遙相呼應的發展實踐,不僅讓兩地各自優勢產業盡顯活力,更為打造產業創新集群、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鐫刻下“以集群聚合力,以轉化促跨越”的深刻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