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物業則是連接社區與居民的“毛細血管”。從小區的設施老化、停車難等“頑疾”破解,到如今社區服務升級、鄰里和諧營造,物業管理的質量直接關系著居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紅領物業》欄目聚焦昆山高新區黨建引領下物業管理的創新實踐,挖掘鮮活案例、總結可行經驗,展現基層黨組織如何以“紅色力量”激活物業治理動能,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路徑,為更多社區破解治理難題提供借鑒與啟示。
基層治理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冷暖,考驗的是“繡花功夫”。共青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緊扣“組織嵌入網格、服務融入網格”的核心基準,以小區物管會成立為重要契機,搭建協商議事平臺,創新構建“四方協同治理”模式,全力推進“熟鄰共治”落地見效,推動黨建引領小區治理(物業管理)提質增效。
“之前反映單元樓路燈壞了,隔天就有人來修,現在連處理進度都能在群里看到,太透明了!”李大伯說起村里的暖“新”服務驛站,連連點贊。為回應居民多元化需求,共青村建成該驛站,發動老黨員、樓道長、志愿者擔任常駐議事員,通過“訴求收集-分類轉辦-進度公示-結果反饋”的動態透明機制,8月以來已協調解決水管維修、垃圾清運等民生問題20余件,探索建立了一條高效響應民需的“民意流水線”。
民聲“定方向”,項目“落地生花”。在充分匯集民意的基礎上,共青村將居民反映強烈的“安全上學路”作為村里的“心頭大事”。因周邊學校集中,每到上下學時段,小區主干道車流人流交織。為此,村黨組織聯合物業、村民代表共同規劃建成“通學路”,沿途設置反光標識、減速帶,并組建黨員、志愿者“護學隊”,保障學生出行安全。“現在孩子自己走路去學校,我也放心多了!”家長張女士表示。“我們的任務,就是把大家的‘心愿清單’一項一項落實為成果清單。”共青村黨總支書記趙賦俊說。據統計,截至2025年10月,共青村在省、蘇州、昆山12345平臺的投訴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29.23%,其中物業投訴率累計下降17%,10月單月下降22.22%。
“叮!B區23棟1單元602室煙感溫度異常,請及時處理。”在池漁涇衛星消防站應急平臺的大屏上,“5G智慧煙感”捕捉到的安全隱患,實時推送至衛星消防站消防值班員電腦端及村工作人員、物業經理手機端。不到5分鐘,工作人員就趕到現場核實并處置火災隱患,真正做到滅早、滅小、滅初期——這是共青村用科技賦能治理的日常場景。
今年以來,共青村融合5G與AI技術,以數字鄉村智慧平臺為核心整合“人、房、車、事、物”等數據資源,構建起覆蓋全村的智能感知體系。針對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易引發火災的隱患,村里配備了新三件套,并專門優化了AI攝像頭的熱感應溫度監測靈敏度,一旦檢測到異常高溫,系統便會立即自動觸發預警。截至目前,智能應急預警系統已成功處置電線老化等各類消防安全隱患20起,將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
△ 熱成像AI攝像頭
“以前反映問題得跑物業辦公室,現在手機上點一點就行,太方便了!”居民劉大爺熟練打開“馬上辦”小程序,展示上周提交的“增設休閑座椅”訴求——從提交到施工完成,只用了5天。這款小程序是共青村為居民打造的“快渠道、快響應、快處置”反饋通道,10月上線至今,已收集辦理居民意見21條,問題解決率達100%。
從“人工巡查”邁向“智能預警”,從“跑腿反映”轉變為“指尖辦事”,共青村借助數字化手段打通了服務居民的“最后一米”,讓治理效率大幅提升,讓居民等待時間大幅減少。
為打破“樓上樓下不相識”的陌鄰隔閡,共青村將傳統節日作為鄰里交流的紐帶,組織寫春聯、猜燈謎、包粽子,每場活動均能吸引數百名居民踴躍參與。“以前住了好幾年都不認識鄰居,現在一起包粽子、聽講座,像一家人一樣。”居民陳阿姨說,“村里每個月都組織當月生日的老人辦集體生日會,真的比家人都更貼心。”
更讓居民暖心的是,村里還專門邀請省非遺傳承人閔氏傷科第五代傳人閔大聯(第一代傳人為共青籍)副主任醫師回村交流,開展非遺講座和義診。大咖回村不僅增進了居民間的情感交流,更拓展了“共青”的“熟人圈”,全面提升了群眾的歸屬感與幸福感。
此外,共青村還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月開展一次健康義診,為老人量血壓、測血糖,提供慢性病咨詢服務。今年以來,已累計服務居民1000余人次,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醫療服務。
如今的共青村,晾衣區里,曬的不僅是衣物,更是居民的舒心生活;智慧平臺上,流轉的不僅是數據,更是高效的治理效能;文化活動中,傳遞的不僅是笑聲,更是濃濃的鄰里溫情。從“四方協同”到“熟鄰共治”,共青村正以黨建為引領,把治理的“民生答卷”寫在居民的心坎上,繪就一幅“小事有人管、大事協同辦、幸福看得見”的基層治理新圖景。
來源:智美昆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