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產科醫生,每天見證著生命的奇跡與家庭的喜悅。在醫院里,產科永遠是一座亮著溫暖燈光的港灣,這里交織著期盼、歡笑與不易察覺的淚水,也承載著生命最初的心跳和最沉的托付。——而有些托付,還裹著跨越山海的重量與文化碰撞的迷茫。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42歲的蘇女士,她與丈夫跨越國度相愛,這份愛情的結晶來得尤為珍貴,也尤為坎坷。他們一起在不同的文化語境里磨合彼此的生活習慣,對“家庭”“孕育”的理解,也是在一次次溝通中尋找平衡點。更別提蘇女士患有多囊卵巢綜合征,最終靠著輔助生殖技術,才在無數個忐忑難眠的夜晚后,盼來了這份妊娠的驚喜。作為一名高齡初產婦,她從懷孕20周起,就一直在我的門診規律產檢。
我一路陪伴著她的孕期歷程,漸漸讀懂了她笑容背后,那些獨屬于跨國夫妻與異國孕媽的焦慮,更深深體會著她在生理不適與心理迷茫中的咬牙堅持,也由衷見證著這份跨越國界的愛情,如何支撐著她綻放出超乎尋常的堅韌和勇氣。
她拿著“糖耐異常”的化驗單走進診室,眼神里充滿焦慮和不安。
“毛醫生,我這種情況是不是有危險?”她輕聲問。
我握住她的手說:“這確實是個挑戰,但我們一起面對,一定能闖過去。”
由于中外家庭飲食結構差異,她的血糖控制初期并不順利。我為她制定了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的個體化方案,同時調整飲食結構。
“這個能吃嗎?”她指著菜單上的甜點問。
“暫時先和它告別吧,等寶寶平安出生,我陪你一起慶祝。”我笑著回答。
她咬了咬牙,點點頭。那一刻,我看到了她作為母親的決心。希望我的專業,可以幫助她擊碎迷茫。
她滿懷信心地住進了病房。可分娩前,她還是緊張得睡不著。
“毛醫生,我真的能順產生下來嗎?”她在病房小聲問我。
我站在床邊,握著她的手,堅定地說:“你的身體條件可以,我們會一直在你身邊。你只要相信自己,也相信我們。”
胎心監護出現了早期減速,產房氣氛瞬間緊張。
“繼續觀察還是改為剖宮產?能否分娩鎮痛?”助產士看著我。
我再次評估盆底條件,果斷說:“先調整體位,給氧,繼續密切監測,進入活躍期可以分娩鎮痛。”
我握住蘇女士的手:“寶寶有點缺氧,我們一起努力,放松、深呼吸,跟著我。”
她額頭滿是汗水,卻堅定地跟著我的節奏調整呼吸。
經過數小時的嚴密監護,伴著一次比一次更頻繁的宮縮,一聲清亮的啼哭終于劃破空氣!
“是個健康的女孩!”助產士高聲報喜。
蘇女士的眼淚一下子涌了出來:“毛醫生,我們做到了!”
我笑著替她擦去淚水:“是你做到了,你是最勇敢的媽媽。”
她坦言,曾因擔心嚴格控糖會影響寶寶生長發育,但是最終她發現遵從我們的專業指導, 盡管孕期體重僅增長了10kg,卻順利分娩了3590g的健康寶寶。
“謝謝你一直陪伴和鼓勵,不然我可能堅持不下來。”
我搖搖頭:“是你自己的信任和堅持,才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她和先生送我一束親手制作的長生花。
“毛醫生,這花不會凋謝,就像我們對您的感激。”
我接過花,心里涌上一股暖流:“我只是做了份內的事,你們的平安就是我最大的禮物。”一路走來,我努力在兩種文化差異間搭建一座安心的橋梁,化解高齡孕產的生理風險,也包容文化差異帶來到的心理迷茫。愿小生命見證父母愛情的不易,也銘記每一份堅守背后,對生命最純碎的敬畏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