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城鎮化的今天,動遷安置小區如何讓居民既安居又樂居?珠涇村以“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為內核,構建“村委會統籌、物管會協同、物業執行、多方參與”的協同治理體系,推動“安置房”真正成為居民的“幸福家”。
建強小區物管會,持續完善黨組織引領下的物管會、物業企業、業主代表等多方良性互動機制,暢通居民意見收集與反饋渠道,積極協調監督小區日常管理、設施維護、環境整治等工作,推動物業服務水平與基層治理能力提升。今年上半年,依托網格巡查與12345等渠道,發現珠涇花園地下車庫停車秩序問題突出。物管會聯合物業多次實地勘察、反復研討,并在業主微信群中廣泛征詢意見,形成初步解決方案,在隨后召開的業主懇談會上進一步凝聚共識,最終形成珠涇花園地下車庫“停車公約”。該公約實施以來,小區地下車庫停車秩序顯著改善,切實提升了居民的滿意度。
圍繞居民普遍關心的問題系統搭建六大援法議事平臺,針對不文明行為設“百姓議事庭”,家庭鄰里矛盾設“和美家室調解室”,物管類矛盾通過“三方聯席會議”推動問題處理不過夜,建設類矛盾建立“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法律服務需求由法律援助站對接,社區共治則通過“檢民同心工作室”推進。與此同時,將基層治理嵌入線上,網格長、物管會、物業經理均在業主群內,確保居民訴求第一時間回應、處理進度全程可追蹤,構建起“問題處置—服務提升—監督評價”的閉環機制,增強居民的參與感、信任感和獲得感。
聚焦新老居民融合難問題,借助“海棠紅·幸福里”建設契機,盤活閑置用房,打造“紅周到”黨群服務點、健康小屋、金融e家、農家書屋、日間照料中心等家門口幸福場景。聯合昆山市房地產經濟行業協會、黃浦社區衛生服務站等單位,因地制宜開展政策解讀、法律咨詢、健康義診等便民服務。圍繞動遷居民在征地補償、房屋繼承等方面的法律服務需求,積極對接海聯海律師事務所、昆山市檢察院、周市人民法庭等單位,選取居民關心關注的熱點事,開展各類情景式、沉浸式的鄉村法治實踐。
動遷小區治理從來沒有“萬能鑰匙”,唯有緊扣現實、精準施策,才能找到貼合民心的治理良方。接下來,周市鎮將進一步聚焦黨建工作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深化協同治理體系,讓共建共治共享的畫卷持續鋪展。
來源:周市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