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線啟智星特教
|
“提要求”—— ★ 是普通孩子最先得的語言能力 ★ 允許孩子趨利避害 ★ 通過滿足孩子的要求,大人逐漸變成孩子行為的強化物 ★ 幫助孩子對環境里的資源建立“主權” ★ 幫助孩子獲得新信息 ★ 減少問題行為的產生 提要求是什么呢? 顧名思義,是表達需求(比如:“讓媽媽幫忙拿餐桌上的糖”)。 一個新生命呱呱墜地后,肚子餓了,想吃奶,會哇哇大哭;拉臭臭了,感覺會很不舒服,也會哇哇大哭。嬰兒的“哇哇大哭”就是提要求的一種體現:前者是為了向父母索要食物(正強化);后者是為了向父母“申訴”,希望大人來盡早解決“臭臭黏屁股”的問題(負強化)。 孩子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自主表達一些長短不一、內容豐富明確的語言,肚子餓了會告訴大人“我要吃東西”,看到新奇的玩具會問大人“我能不能去玩一下?”,沒聽懂別人的話時會說“你剛剛說什么?”。 對于提要求能力薄弱的孩子應該具體教些什么呢? 首先從語言行為(VB)的角度我們來看看提要求: 很多家長對提要求的認識存在著一個誤區,以為只需要孩子對常見物品如食物、水、玩具等提出要求。但是,提要求可不僅僅只有這些。以VB-MAPP的里程碑評估為例,提要求這一領域被細致地劃分成由易到難的技能階梯: 摩拳擦掌練起來吧! 5、解釋說明如何做一件事或活動 ✦ “你先涂膠水,再把它粘上” ✦ “你小心點,別劃到手了!” ✦ “我們先把娃娃拿過來,再玩過家家吧” 6、要求他人注視自己的對話行為(求關注) ✦ “聽我說” ✦ “我給你講個故事” 上面的思維導圖可以讓我們看到,提要求教學中,讓孩子學會對物品和人物等實物提要求往往只是開始,隨著年齡和能力的日益提高,家長就可以開始訓練孩子對抽象事物表達需求的能力了,比如對動作和信息提要求。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看提要求都有哪些具體形式。 剛開始進行提要求訓練的時候,為了幫助孩子們找準時機表達需求,大人會有意無意間給孩子很多提示。這些提示可以是有聲的,比如說試探性地問孩子“你想要什么?”“想要蘋果還是梨?”;大人的提示也可以是無言的,比如用充滿期盼的眼神注視著孩子,或者是朝著孩子想要的東西撇撇嘴。 沒有提示時,如何主動提要求? 提示固然好用,但我們也需要考慮一個現實問題——如果這些明示和暗示都沒有了,孩子還會提要求嗎? VB-MAPP里程碑評估把“主動提要求”列在了兩個關鍵里程碑里(4M和9M),可想而知,自發性和主動性對提要求這一技能領域意義重大,我們需要設計豐富的教學機會來有針對性地鍛煉這一能力。 首先,家長們要在生活中多創造出孩子可以主動提要求的機會(創造動機)。比如說,將孩子平時最喜歡玩的玩具藏起來(鼓勵孩子對玩具或玩具的位置提要求),把孩子喜歡讀的書從書架下面的一層放到較高的第三層(鼓勵孩子對書或大人的動作提要求),把孩子喜歡吃的零食從茶幾挪到廚房的櫥柜里(鼓勵孩子對零食、零食的位置或大人的動作提要求)。 其次,家長們也可以在輔助強度或輔助時間上做調整。一開始可以給孩子適當的語言輔助(例如:“你要什么?”),在孩子的表現趨于穩定后,則可以嘗試用只言片語進行輔助(例如:“你要____”)。依次類對,循序漸進,逐漸降低輔助強度,引導自發行為。又或者,家長可以在創造了動機之后,等待3秒鐘再給語言輔助,以此類推,把輔助延遲的時間逐漸進階到等候5秒,等候8秒。 最后,從強化的角度上出發,家長可以采取“輔助自發,區別對待”的原則。換句話說,輔助下的提要求需要被強化,而自發提要求則需要被地強化。如果孩子“破天荒”地自發提要求了,家長要做的不僅僅局限于滿足孩子的要求,還需要進一步用聲音、笑容與愉快的情緒強化孩子的行為(例如:“哇,兒子你真是太厲害了,有和媽媽主動講你要什么,媽媽立刻就知道了!”)。 教孩子在適當的場合中向合適的人提要求 ★ 提要求在語言行為中的體現不僅僅只是要求得到物品,它還包括著動作、信息等; ★ 提要求的形式不僅僅局限于語言,還有手語以及PECS(圖片交換溝通系統); ★ 提要求有著主動與被動之分; ★ 提要求的對象也有著大人、同伴之分; ★ 提要求的口語表達的句式有著多樣的形式。 當提要求的技能不斷被提升后,我們便可以更加直觀的了解到孩子的所思所想,他想要什么?他想干什么?他想要我們做些什么?他想要在這個環境里想要做些什么呢?就這樣我們逐漸的清楚的了解我們的孩子! 聯系人:趙老師 聯系方式:18361961770(微信同步)15162319712 地址:昆山市花橋鎮綠地大道255弄1號樓203-204室
[ 此帖被啟智星特教在2023-07-19 14:06重新編輯 ]
|
|
共2條評分
,昆幣+2
熱點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