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歷上已過小雪節氣,北方第一場雪都下過了,你生活的地方需要穿秋褲嗎?
在我生活的昆山這座城市,深秋初冬時節氣溫在10—20度徘徊,冬天溫度也很少有零下,看起來不冷的樣子 。
但是吹起來冷啊,這里的冷是靠風力和濕度。西北風一吹,加上潮濕的空氣助力,有種冷到骨頭縫里無處藏身的感覺。據說風力每增加一級,溫度會低2度。
濕冷,比干冷難受的多。難怪北方人來到南方后叫苦連天喊上當,沒有暖氣,濕冷,過冬全靠一身正氣。
尤其是要經常騎著電動車,坐公交車出門上下班,接送孩子上下學的人,風里來雨里去。
用皮膚感知氣溫的每一度下降,用身體迎接第一場冬雨,著裝必須以實用主義和溫度優先。
西北風一吹,需要穿上秋褲保護好雙腿。如果只要風度不要溫度,會冷得牙齒哆嗦臉色發青不說,老了或許會得關節炎老寒腿。
穿秋褲,是一種“自己疼自己”的溫暖,努力生活的踏實。
但是在昆山,這種不高不低的溫度下,也有那么一部分人,他們是不穿秋褲的,可能連秋褲也沒有。
當他們說,我從來不穿秋褲!絕對不是在說不冷,他其實在說的是另外一種生活方式,一個被“恒溫”包裹的世界。
出行用私家車、網約車,從地庫到地庫,從空調到空調,與室外嚴寒冷風的接觸被壓縮到最短的幾步路。
中央空調的辦公室、恒溫的購物中心、地下連廊,環境溫度是被調控和設定好的。
他們更像是一種“觀察者”和“使用者”,透過車窗看天氣。季節的變化更多是風景的變換,而非切身的體感。
穿衣打扮以風度優先,甚至四季都可以“模糊”,是為場合和審美服務,不是為了抵御惡劣天氣。
你看,穿秋褲和不穿秋褲的人,在冬天是不是生活在兩個世界?
這是并不對立,各行其是的兩個世界。
“不穿秋褲”的世界里,或許有便捷和舒適,但也可能少了些與天地四時直接對話的鮮活體驗。
“穿秋褲”的世界里,固然有奔波的辛苦,但那風中的馳騁、雨里的穿梭,以及被一條柔軟秋褲緊緊包裹的踏實溫暖,也是一種接地氣的、充滿生命力的生活姿態。
無論身處哪個世界,懂得用適合自己的方式,給予自己最溫暖的呵護,就是值得尊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