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脫貧”到“振興”
《瞭望》新聞周刊最近(4月26日)刊登的《行走蘇南:春深色愈濃》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金華村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宜居示范村等稱號。這里小橋流水,家家戶戶推門見綠。村頭的咖啡館,既是當地企業員工團建的好去處,也是年輕人鐘愛的休閑打卡地。村里從養小到養老的一條龍服務供給,帶給人滿滿的踏實感。村黨委書記丁新良介紹,金華村2024年村級可支配收入3512萬元,農村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6萬元。江南的韻味與鄉村的富庶在這里交相輝映,宜居宜業宜游的夢想場景如此真切地走進現實。
金華村位于張浦鎮區北。改革開放前的金華村,一條吳淞江把村子阻斷成交通閉塞的“孤島”,是個遠近皆知的貧窮村,村民生活艱苦,收入微薄。窮則求變。經過多年發展,金華村走出了一條有著自我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金華村流傳著這樣一段民謠:
【昔日】開門就見江與河,出門全靠一支櫓。看看眼前水茫茫,捏捏兜里空蕩蕩。
【如今】開門喜迎百業興,出門四輪跑八方。門前風景美如畫,干群齊奔現代化。
想要富,先造橋
金華村的老書記湯仁青告訴我們,1992年,他剛上任村書記,老百姓第一時間找到他,希望他能解決造橋的事。于是造橋,成了他上任后的當務之急。
為了造橋,遇到最大困難就是經費問題。這座橋主橋跨度110米,寬度5.5米,造價125萬,橋的砂石路有900多米,需五六萬;跨小橋三萬,總共加起來需要130多萬。村里的橋只能村里自己造。那時幾家村辦企業已經轉制了,村里根本沒有錢,只能靠自己的人際關系,一借二討三捐款。老百姓每人50元,按2000人算,只有10萬。振蘇廠(指上海振蘇磚瓦廠)給25萬,市里交通局給25萬,鎮里再給25萬,其余的資金只能湯仁青出去討,那時候他說自己就是個高級 “叫花子”。金華村的主任、會計,為了討錢,光是應酬喝酒就醉了十幾次。為了老百姓,為了金華的發展,他們是拼過命的。最后,通過“百姓捐一點,上級給一點,親朋好友討一點”,終于籌得130多萬,建造了橫跨吳淞江的金華大橋。
大橋通車那天,許多村民都激動地流下了淚水,自發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到橋上燒香磕頭。在湯仁青看來,這座橋不僅是群眾的致富橋,更是座百姓的連心橋……
經過多年的努力,30多年前的“外來姑娘”不愿嫁的窮村,發展成為村級經濟不斷壯大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綜合體 村蝶變
金華村村域面積3.4平方公里,人口4100多人,保留南華翔和北華翔兩個自然村。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后,他們高位布局,引進上海思爾騰科技集團公司,啟動“匹格村落”核心項目,構建“一廳多園”的匹格村落產業園區,不僅要打造昆山鄉村振興新樣板,更要提升鄉村的氣質和底蘊。
匹格村落是思爾騰為金華村量身構建的一個新IP。“一廳多園”則是指一個田園客廳,輔之以菜園、花園、果園、萌寵園等多園并茂。
走進金華村田園客廳,你會看到“傷心招待所”“討厭出門”等獨特標語裝點下的匹格·島外民宿里,除了普通房間,還有特別設計出親子間、寵物保留房。目前,平均入住率達到50%左右。同時, 思爾騰以聯營孵化方式引入三位民宿創業者成立島外民宿品牌,突破傳統的招租模式,解決運營前后的一系列難題,包括提供前期投資、獲取客源、運營經驗以及幫助構建管理體系等。
匹格·拾月派對是一個多功能聚會空間,里面3個場館可承載公司團建、沙龍年會、文娛賽事、生日派對等活動,提供一站式的吃喝玩樂,同時滿足商務需求。
為了發展鄉村文旅綜合體,金華村在匹格村落布局中,通過對老舊廠房修繕改造,建設了匹格雙創產業園,盤活原有村集體資產10000余平方米,匹格雙創產業園以“農創+科創”為主題,形成雙創引擎,賦能推動鄉村一、二、三產聯動升級。
與此同時,通過黨建引領結合思爾騰“基金+運營”模式,打造昆山首家鄉村雙創產業孵化平臺,以產業為紐帶,銜接農區、鎮區、園區形成三區聯動發展,實現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據了解,目前已有多家科創企業入駐園區。
產業特 共富路
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金華村現任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丁新良介紹說,“一廳多園”的格局形成后,村民的房屋也“升值”了,年租金從五六萬元起步,最高可達10萬元左右,總共241戶農房中出租數達95戶。從房屋出租用途看,一方面是經營性的,比如開設飯店、瑜伽館、工作室等;另一方面是住宿用房,居住人群為周邊廠區的工人以及企業高管等。“一些上海人將自己上海的房屋出租,特意搬來金華村居住。”丁新良說,接下來,將考慮通過集體股份農房流轉形式,進一步規范房屋出租行為,保障村民權益。
金華臘肉是金華村村民傳統的致富項目。每到冬季,農房院子里、窗臺邊、陽臺上,隨處可見一方方曬在陽光中的臘肉,令人垂涎欲滴。一直以來,金華村臘肉處于每家每戶自產自銷的狀態,雖然紅火但是難成氣候。為了提升產業化程度,他們開設制作廠房,統一品牌、統一工藝、統一包裝,讓金華臘肉走上規模化、產業化、渠道化的發展之路。2021年年初,依托田園客廳載體項目,建立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平臺,深化金華臘肉品牌包裝。
他們還積極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農作物播種面積474畝,其中290畝為獲得國家相關機構認證的有綠色農產品。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核,金華村種植的“昆牌大米”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依托金華桃園等載體,發展黃桃、梨等特色農產品。金華村已開發在地農文創產品20余款,申請商標專利注冊20余項,正構建起農產培育、加工、銷售、教育體驗于一體的特色生態農產發展格局。
多元化格局也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丁書記介紹說,現在我們在匹格·拾月派對上班的村民每月就有6000元的收入,還能及時照顧老人和孩子,何樂而不為?
村兩委還引導、帶領農戶組織成立了三大合作社,幫助農戶“入三社拿三金”,在現有三大合作社的帶動下,小農戶參與村集體農業經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實現了強村富民。
鄉風好 村民樂
金華村堅持以黨建引領鄉風文明建設,不斷擦亮“時代菁華”黨建服務品牌,建設“五彩”黨群服務中心,打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慈善文化品牌,出版了《好日子》叢書,啟動《金華村志》編纂等,不斷提升村民道德修養,促進鄉風文明。2023年榮獲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蘇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站。
村內新建的百姓會堂設置有多功能廳、桌球室、棋牌室、視聽室、養老間,讓村民切身感受到居之所樂,百姓會堂也為關愛婦女兒童提供了平臺。積極開展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農村文化和體育活動,如“二月二龍抬頭義剪學雷鋒活動”“寒假的愛國教育課”“送戲下鄉,情暖百姓”等活動,基本實現了村里月月有活動,保證村民人人可參與。
經常性開展宣傳教育類活動,組織村民觀看紅色電影,舉辦愛國主義教育專題講座,開展禁毒防毒宣傳教育等活動,豐富鄉村文化活動。另一方面,利用原先閑置場地建設村內籃球場,讓居民百姓有了以球會友的好去處。
“自己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共同富才是真正富。”2011年7月,金華村黨員干部發起建立了昆山市第一個村級慈善工作站,堅持“依靠人民辦慈善,辦好慈善為人民”的方針,慈善氛圍濃厚,救助效果顯著,實現了小額捐助不出村,“小災小難”有人幫,及時為困難群眾提供幫助和服務。截至目前,慈善工作站在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黨員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工作站成立以來,共收到捐款額300多萬元,捐款人次達500多人次,為百余戶家庭送去關愛。而村全部黨員捐款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