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790106
聽!遠方傳來一聲長鳴 ——
那是1906年滬寧鐵路“真義站”駛出列車的轟鳴,厚重綿長,叩響了近代交通的序章;轉身再聽,滬寧城際、京滬高鐵列車的呼嘯劃破長空,風馳電掣,勾勒出當代速度的剪影。兩聲鳴笛跨越百年,在正儀的土地上遙遙相應,時光的刻度與時代的速度,在此留下最深刻的印記。
近日,“蘇州發布”一條
“三車同框”視頻刷屏網絡,點贊迅速破千
畫面中,高速列車與普速列車并行飛馳
這場“跨越時代的握手”震撼了無數網友
也讓更多人將目光投向了這個
藏著千年故事的古鎮——正儀
循著悠長汽笛回溯
時光褶皺里的古鎮記憶緩緩舒展
這里,沉淀著6000多年
稻作文明的煙火氣
延續著2000多年城鎮發展的脈絡
這里,是昆山三寶之一
“并蒂蓮”的故鄉
也是“百戲之祖”昆曲的發源地
今天,讓我們透過幾個關鍵詞
重新讀懂這座歷史文化名鎮的厚重與鮮活
正儀的故事,要從春秋講起。相傳春秋時期,吳王壽夢好狩獵,在婁地(今昆山)筑城豢鹿,后稱“鹿城”。正儀位于昆山城西,舊時雅稱“鹿埜(野)”。梁天監六年(507),分婁縣,設信義縣,信義縣治所設于此,始稱“信義”。后來的正誼、精義、進義、畯義、真義等稱呼皆源于此。至民國稱“正義”,解放后改成“正儀”并沿用至今。
開鑿大運河前,正儀因位于婁江邊,江南漕運和同北方物資交流都從婁江出太倉瀏河口走海道,正儀屬于水上交通樞紐,往來商船云集,商業繁榮。
作為百年郡望之地,孕育了正儀崇文重教的民風。歷史上名人輩出,元、明、清三代,正儀走出了10位進士、40多位舉人,“一門三舉人”“叔侄同榜”的佳話至今仍被人傳頌;元代顧阿瑛、明代魏校、清代蔡懋德等6人入蘇州滄浪亭500名賢祠,讓正儀的文脈載入江南史冊。
若想觸摸更古老的正儀,綽墩遺址是必到之處。它是昆山首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稻米碳化顆粒,見證了江南稻作文明的起源。遺址的文化層層疊疊,從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完整串聯起江南原始文明的發展脈絡,堪稱一部“埋在地下的江南文明史”。
走進正儀老街,就像走進了一幅未被驚擾的水墨江南畫。作為原正儀鎮主街道,“一河兩街”的格局沿襲著千年歷史,白墻黛瓦的民居依水而建,石岸斑駁、拱橋影連,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鎮風光。
青石板路是老街的“記憶載體”,每一步踏上去,仿佛都能聽見過往的繁華。從前這里是漕運碼頭的熱鬧延伸,商鋪林立、人聲鼎沸,如今雖不復往日喧囂,卻多了份“原生態”的靜謐。景福、百祿、壽安三座古橋,是老街的“靈魂紐帶”。它們靜靜橫跨在河道上,將兩岸的生活串聯起來,也串聯起“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玉山草堂、崇文書院、寄云樓等文化古跡散落其間,見證著歲月變遷;“一青一白”等名點特產享譽四海,熱氣蒸騰中,滿是正儀的煙火味道。
提到正儀的文化高光時刻,“玉山雅集”必是濃墨重彩的一筆。600多年前,元末名士顧阿瑛在正儀修建了昆山歷史上較早的、規模較大的田園式園林“玉山佳處”,初名“小桃源”。在這里,他廣邀天下文人雅士,舉辦了一場場影響深遠的“玉山雅集”。
彼時的“玉山佳處”,亭臺樓榭錯落,花木水石相映,文人詞客高士名伶在此飲酒賦詩、撫琴賞畫,留下的吟詠唱和之作多達5000余首,這一數量,占據了元代當時詩歌總量的七分之一。正因如此,“玉山雅集”與東晉“蘭亭雅集”、北宋“西園雅集”并稱中國文化史上三大雅集,成為文人向往的文化盛事。
更重要的是,這場雅集為昆曲埋下了“種子”。文人們的詩詞唱和、音樂交流,極大促進了昆山腔的流傳與發展,為后來昆曲的成熟奠定了基礎,讓正儀成為昆曲文化繞不開的起點。
自唐代開始,昆曲在正儀完成了“昆腔前身-昆山腔-昆曲-昆劇”的華麗演變。1200多年前,唐代宮廷樂師黃幡綽吸收民間歌調創作“傀儡戲”,逐步發展為“昆山腔”;600多年前,顧阿瑛組織的“玉山雅集”極大地促進了昆曲的流傳發展;400多年前,明代巴城人梁辰魚創作了《浣紗記》,使昆曲走上舞臺,演變為昆劇。
2001年,昆曲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奪目的瑰寶。2023年10月,戲曲百戲博物館在正儀開館,是國內首個集齊中國348個劇種的戲曲主題博物館。建筑之形取“工尺譜”意,靈動的線條仿佛在演繹昆曲的韻律,讓古今戲曲文化在此交相輝映。如今的正儀,正立足“昆曲小鎮”的定位,持續擦亮昆曲文化名片,水韻悠悠間,戲曲的土壤愈發豐沃。
“昆山三寶”之一的并蒂蓮,原栽種在正儀鎮東亭,所以又稱“東亭荷花”。
據縣志記載:元末昆山名士、詩人顧阿瑛于昆山正儀東亭村興建“玉山佳處”園林,有亭、臺、樓、閣數十處,在池中種植并蒂蓮。相傳東亭荷池池底鋪以石板,板上鉆孔如蓮房,荷梗便從孔中鉆出,故未被人挖絕,才得以流傳至今。
并蒂蓮的珍貴,不止在于“十萬分之一”的出現概率,更在于它承載的文化寓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它象征著同心、同根、同福、同生,是自然之美與人文之善的完美結合。
正儀的文化氣息,還藏在筆墨紙硯里。在“玉山雅集”這個文學與藝術的殿堂中,江南文人墨客云集,楊維楨、倪瓚等大家揮毫潑墨,留下了不朽的書畫珍品。
這里歷來是書法名家輩出之地,僅明清兩代,就出過擅長書法的舉人40多名。清初“吳中四大家”之一的徐昂發,近代的李肖白、錢大鈞等書法名家更是讓正儀的書法聲名遠播。其中,李肖白畢生深耕書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流派,著名女書法家厲國香、書法篆刻家單曉天(孝天),以及蔣逢年、馮驥等名家,均出自他的門下,讓正儀的書法文脈得以代代傳承。
2000年5月,正儀成為“中國民間特色藝術之鄉(書法)”。
千年文脈滋養著古鎮的肌理
時代速度煥發著新的生機
三車同框的震撼、老街古橋的詩意
昆曲蓮荷的雅致、筆墨書香的厚重
……
幾個關鍵詞,遠不足以勾勒出正儀的全貌
必當身臨其境
方能讀懂正儀的過去與現在
來源:正儀戲曲文化片區
UID:108293
UID:884354
UID:732503
UID:607451
賞
我要提現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完成支付
電話:0512-57993030工作日 8:30-17:00在線廣告熱線:18012662666緊急聯系:18888186330
昆山阿拉丁網絡傳媒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2014-2019 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蘇B2-20200152 蘇ICP備10046361號-25
未經昆山論壇官方授權,任何APP及第三方平臺嚴禁轉載及使用昆山論壇內容,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