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最多的就是馬來裔了,他們皮膚是褐色/棕色的,女的普遍包頭,有方巾只包頭和脖子的,也有白袍罩全身的,最颯的就是黑袍罩全身,只留一對眼睛,一眼看上去,像是中東那邊的裝束,可能是不同派系的信仰裝束不同吧(單純從服飾上聊聊,沒有不尊重對方信仰的意思),男的有的蓄須,也有中東那種大胡子,女性參與工作的比例很高,尤其以商店服務類,大廠里也有不少馬來裔,但黑白袍的女性是不參加工作的,總體來說,因為人口基數大,社會的上中下層基本全覆蓋。
最后說下印度裔,他們人口基數比較小,主要從事一些建筑工地,客貨運司機之類普通工作,收入不多,但也能過活,也有少量的印度中高層,比如一起support的印度裔工程師,雖然黑不溜秋的,但是彬彬有禮,說話也很客氣,應該是受過高等教育,但整體來說,三哥家人口素質確實還有待提高,大多數都是邋里邋遢的,光腳丫子穿拖鞋,還能順便摳下腳趾縫,完全旁若無人,食堂里再看到他們用手抓咖喱拌飯,搞得黏糊糊,手指上沾著混著咖喱的米飯粒,那畫面真的是一言難盡,之前同事去過一次印度出差,回來后跟領導說,說啥也不會再去印度了,大家心生忌憚,誰也不去印度,搞得我們把印度板塊業務推給其他國家同事了,可見三哥傷他有多深,應該是突破了普通國人的心理底線。
馬來西亞路上的車子中高端的是日系車子,而低端的則是他們本地的寶騰,這幾年與吉利合作后,品牌有所提升,但大多數車子中控還是旋鈕的,連個觸屏都沒有,二手車居多,中國汽車有長城,奇瑞和BYD,但是路上碰到也很少,可見我們入局大馬市場較晚,認可度還不是很高,他們人均整體收入不高,消費能力也有限,馬路上有的車子年齡起碼二十年以上,一樣可以上路開,哦對了,他們摩托車遍地都是,跑起來一路嘶吼的,感覺都要拉爆缸了,另外摩托車還可以上高速,速度可以飚到130(限速110),看的人心驚膽戰,可見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愛飆車,爆棚的荷爾蒙無處釋放,不過一定要注意安全,一不小心就灰飛煙滅了。
除了吉隆坡,還去了趟馬六甲,對的,就是地理課本里馬六甲海峽的那個馬六甲,整體建筑很有年代感(其實就是破破爛爛),本身就是以貿易中心和旅游聞名,所以南來北往的人口,商品也很雜,當地ZF也沒怎么維護和規劃旅游經濟,還是在吃老本的狀態,還有那種掛滿了夸張飾品和彩燈的人力三輪車,用來拉游客的,本地人也比較佛系,七八點鐘基本都關店了,掙不掙錢無所謂了,主打一個隨性。去吃了幾次當地菜,名字起的也是很隨意,娘惹,沙爹,老鼠面,那味道也是符合它貿易中心的特色,全球各地的雜七雜八香料混合一起,吃不出是菜還是肉,是甜還是辣,就連KFC也被改造成當地口味了,實在是吃不下,沒辦法最后去了老美的餐廳,搞了個美式汗八哥和墨西哥Taco,這多少還能對點口味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