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浦的鄉間
每一座村莊都像一枚等待被拆開的“盲盒”
外表是江南水鄉的溫婉底色
內里卻藏著截然不同的驚喜
這里沒有“復制粘貼”的模板
只有“一村一規劃”的巧思
讓每一次探索都充滿期待
七橋的新模樣,是順著范基江的水脈慢慢長出來的。在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契機下,設計師們把村民的心愿揉進改造方案里,從“道路、綠化、農房、景觀、水網、小品”精雕細琢,是鄉村建設最溫暖的注腳。全村超90%的農房翻建率,讓這份雅致成了村里的日常風景。
最讓人稱贊的還是村里的梨。借著鄉村改造的勁頭,七橋村不斷探索鄉村建設及運營的新模式,打響“千畝梨園”品牌。鄉土的深厚底蘊裹著現代的新興活力,就像枝頭的梨子,慢慢釀成了日子里的甜。
行走在林莊,腳步會不自覺慢了下來。借著土地綜合整治、生態修復等措施,這里的“江南靈秀”有點不一般。新建的房子把太陽能板嵌在屋頂,空調機位藏在墻側,不突兀、不搶鏡;施工時挖出來的三合土也沒浪費,鋪在了場地地基下;停車位改造時,特意用了能透水的地磚,下雨天再也不見積水,這“海綿”般的特性,讓村子住著更舒服。
現在村里又添了件方便事,天然氣通進了村民家的廚房,亮黃的管道順著墻根走,干凈又省事,往后炒菜做飯,再也不用扛煤氣罐,擰開閥門就能用。
金華村的驚喜,從一塊臘肉開始。青石墻邊的老作坊里,保留著百年臘肉腌制技藝,卻未止步于傳統。當鄉村建設的春風拂過,把一塊臘肉的“生意經”念出了新花樣。
沿著村子的水巷小路,產業空間悄悄融進了水鄉景致里,一點都不違和。規劃圍著“田園客廳”做文章,把“畫匠文化”的靈、“臘肉文化”的香、“集體文化”的暖,糅合成別具一格的“田園綜合體”,讓這里從過去靠水吃水的農耕村,如今成了人人參與、齊心打理的特色文化村,日子過得既有煙火氣,又有新奔頭。
在尚明甸,很容易被它的“雙面氣質”打動。一面是“江南圩田”的溫柔,一面是“鄉野硅谷”的鮮活,更新時這兩樣特色都沒丟,反倒用保護性開發,把“鄉村+科創”的故事講得更加生動。環境整治是順著河邊展開的,清了水、整了岸,順帶把公共空間也改得舒服。10余家科創企業“隱居”于白墻黛瓦間,閑置的集體土地也沒浪費,改成了民宿、餐飲、露營基地,配套一下就全了。
明代古橋聚福橋依然靜靜臥在河上,多元化科技新銳彼此碰撞,在這里,古老村落與年輕創意共生共長。
村莊依姜里潭而建,形如太極,這里見證了6000年前的人類活動,如今還能尋到“姜里八景”的部分舊跡。改造時,消失許久的鳳凰墩被重新修建,與小橋流水相映成趣,原來的姜里鄉堂也翻建一新,重新優化了布局,搖身變成公共服務中心。城里常見的便利服務,在村里也能輕松享受到,讓村民的日子更舒心。
“村外有水,水中有村”的獨特地貌,都在訴說著過往,響鈴橋掛起的福鈴,搖出了千年的民俗記憶,這些歷史遺存都成了鄉村旅游的亮點,讓太極水村的故事越傳越遠,F在,“食物營養健康村”在這里落地生根。村里順著這個方向,慢慢搭起“健康+農業”的產業鏈,低GI水稻、富硒玉米這些帶著“綠色標簽”的作物,一茬接一茬地迎來了豐收!敖锟岛獭惫财放埔渤晒ψ,正一步步試著把“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營養保障模式做起來,村內“健康觸手可及”的氛圍愈發濃厚。
在張浦
鄉土從未老去
“古”與“新”
擰成繽紛多姿的繩
下次漫步鄉間
你會發現
轉角處永遠藏著下一份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