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農墾子弟的思索
在北方黑龍江省的國營農場,獨特歷史環境,成就農墾子弟完美的人格。改革開放初期農場的環境雖然隔離,但隔離的是宗族傳統影響,隔離的是封建思想侵入。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帶來的是全國各地的見聞,和農場人對文化教育的認可,在這個隔離的農場內部,條件雖然簡陋,但也有基本的職工文體活動場所,有禮堂.籃球場.乒乓球臺,有露天電影院,總場部還很象模象樣,當我參加學生運動會,就好像來到了一個繁華的都市,驚得我目瞪口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成長于這個環境的農墾子弟,隔離而不封閉,孤陋而不寡聞,接受的是新社會新思想,接受的是新中國正統教育,與時俱進,勇于創新,這種特殊的環境特點,培養了農墾子弟正能量的健全人格,完美品德,使農墾子弟能夠無障礙地融入社會,并成為所在群體公道正派正直善良的代表;得益于農場集體生活的熏淘,思想的融合,特別是全國各地較高文化青年的加入,提高了農場這個群體文化擋次,如場子弟學校在極差的硬件條件下,學校教學卻處于較高水平,我們小學開設了當時許多社會正規小學都末開設的漢語拼音課、勞動實踐課,開設了音樂、繪畫、體育課,我們從小接受的就不是"一本語文,一本算術"的"二本"教育,而是全面系統正規的小學教育;貧窮出盜賊,艱難育友情,農場生活艱苦但不貧窮,我們有固定工資,有穩定的收入。艱苦的生活環境孕育了職工之間團結互助精神,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種樸實,純潔的親密關系,鄰里之間,同事之間相互信任,農場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農墾子弟保留著節儉和質樸,真誠和純潔的品性,而很少沾染奢糜和浮夸,圓滑和世故的惡習,成為社會的一股清流。農墾子弟在社會上很少有人做到地位顯赫,財富自由。但作為普通人,農墾子弟能夠成為品德高尚,思想自由,具有完美的人格,具有獨立思想的人,就是人生最大成功。4.改革開放初期農墾子弟認識的局限(1).小富即安缺乏大志向。農墾子弟為了實現改變命運,提高社會地位的愿望,大多數人會因此而不斷學習,內外兼修,提高素養,提升自我,抓住一切機遇,改變命運。而當我們的生活比父輩生活得好了一點,比農場底層地位高了一點以后,很自然地會產生"小富即安"的思想,這是因為環境限制了我們的思想,格局限制了我們眼光,資源貧乏加大了上升的動能,階層的固化增加了努力的艱難,除使用非常規手段,這現狀將很難改變,而我們農墾子弟所接受的教育,又不允許自已采取違**紀國法,違背良心的非正常手段。這都是客觀現實,但從主觀努力上,我們還要從自身找找原因,畢竟現在的社會開放度更大,路也更寬更多。(2).單純簡單難以適應社會復雜。農場那個純樸社會成長的農墾子弟,無論是堅守農場還是融入社會,都會碰到社會變革,體制變革帶來社會思想沖擊和人們信念追求的異化。我們農墾子弟既要做到不忘初心,堅守純真,又要加強學習,提高對社會復雜性的認識,增強自身駕馭復雜問題的能力。在農場生活了十幾年時光,那時生活雖然艱苦,少年的夢想仍然美好,與父母的共同生活的記憶更加幸福。離開農場好多年了,雖然也偶而回去,看到現在農場生活的安逸,也變化了很多,隨著老一輩開墾者的逝去,大部分農場子弟追求更高的生活方式遠離農場,農墾系統政企分離,一些權利歸屬地方政府,企業不在辦社會,專注國家糧食安全,生產出更優質的產品!可我這個遠在他鄉的二代農墾人,仍心心念念農場這個地方,總想為他寫點什么,總想記錄一下農場的發展變遷,記錄下那個永遠銘記的歲月,記錄下永遠懷念的父母恩情,記錄下父輩曾經流血流汗的856農場。我也曾經回農場種過地,當了三年的農民,現在年輕人的生產方式和老一代人的辛苦勞作簡直是非常大的變化,現在機械化生產普及,生產力生產資料的豐富程度,體現了農墾的發展變遷,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現在農場人民除了農忙時候的辛苦勞作,閑暇之余就是享受生活,享受國家政策帶來的幸福的,舒適的生活方式。我也為我是農場人感到驕傲,為父輩們辛苦付出創造出來的財富感到驕傲自豪。草草地寫了以上內容,限于水平和寫作草率,發文錯謬甚多,敬請各位讀者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