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蘇州地鐵11號線開通,在花橋站無縫銜接上海地鐵11號線。
兩年來,這條串聯起經濟最強直轄市上海、最強地級市蘇州、最強縣級市昆山的地鐵線,累計運送乘客超1.2億人次,日均客流16萬人次、最高客流29.4萬人次,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走廊”。
一早,家住蘇州的翁先生帶著新鮮出鍋的太湖蝦乘地鐵出發前往花橋,上海的弟弟也做好面拖梭子蟹乘地鐵同步抵達,站內交接“愛心餐點”。他們笑言,這條串聯滬蘇昆三地的地鐵線,讓“跨城送飯”變成日常。
地鐵,壓縮了時空距離,你來我往,越走越親。上海人乘著地鐵,逛一逛蘇州園林、吃一碗昆山的奧灶面;蘇州人“一站到底”“無縫銜接”,從東方之門直達上海迪士尼樂園。這條串聯滬蘇昆的“地下動脈”讓“住在昆山、工作在上海”“游玩在蘇州、消費在昆山”成為常態。
數據顯示,蘇州地鐵11號線與上海地鐵11號線在花橋站日均雙向換乘總量1.5萬人次;上海地鐵11號線兆豐路、光明路、花橋三站日均客流量5.5萬人次,環比“雙11”交會前增長約10%。
交通網絡的“毛細血管”隨之煥新。全市229條公交線路中,108條銜接軌道站點。“公交+軌交”公共交通客流總量達33.3萬人次,較地鐵開通前增長了42.6%。全線規劃布局63處站廳商鋪,既滿足上班族快節奏的即時需求,更讓出行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
一張地鐵網,直線拉升昆山城市能級。正如一位乘客所說:“地鐵讓城市邊界感消失了,現在跨城逛街比同城還方便。”
“從蘇州園區到昆山公司只需30分鐘,比同城通勤還快。”家住蘇州的范先生從事高新技術產業,選擇在昆山創業,他說最看重昆山“交通之快”。
地鐵串起的不僅是上海與蘇州兩座萬億級城市的中心區,更牽引著人才、技術、資本的高速流轉。
疊加京滬高鐵、滬寧城際、京滬鐵路與滬蘇通鐵路“一高一城二普”干線鐵路網,昆山南站231班次高鐵9分鐘到蘇州、16分鐘達上海,G4標桿列車首發直達4.5小時到北京,昆山與長三角城市群以及京津冀地區快速聯通。
若選擇低空航線,到上海浦東或楊浦,20多分鐘空中直達。依托昆山城市航站樓,在昆山可直接辦理全球28個國家、203個城市的值機和行李托運。
“交通之快”驅動“產業成鏈”。目前,昆山已聚集60多家低空相關企業,產業規模接近50億元,覆蓋從研發、整機制造到場景應用全鏈條。建成華東地區首個中大型無人機專業試飛基地,擁有24平方公里、真高600米的空域。
作為汽車零部件重要制造基地,昆山擁有超過1000家生產企業,可生產近萬種產品,是上汽、特斯拉在江浙地區的重要供應鏈基地,培育出固態電池研發生產企業“清陶能源”、線束研發生產企業“滬光汽車”等一批龍頭企業。
“如果你做的是‘天上的、地上的、智能的’交通產業,來昆山,就有樓上樓下、門對門的全鏈條服務!”這座以“快”聞名的城市,底氣十足地發出邀約。
城市發展,始于交通之“暢”、興于要素之“活”、盛于開放之“廣”。隨著“地鐵+高鐵+低空+航運”立體交通網加速織密,“內聯外通”的優勢格局為昆山聯通世界打開新通道。
順豐長三角創新總部、京東亞洲一號智能產業園落地,實現長三角70%訂單24小時送達;長三角國際空港昆山物流中心是全國首家備案制綜合型航空前置貨站,鏈接100余家航司,覆蓋全球1000余個目的地,昆山至上海段企業物流時效提升60%、成本下降30%,搭建“家門口直通全球”通道。
青陽港航道具備千噸級通航能力,成功打通“入江達海”的內河集裝箱運輸通道。圍繞這條航道,青陽港中央商務區規劃六大功能板塊,構建1000畝藍綠交織的環城濱江公園系統,串聯起8公里黃金水岸,打造一座承載昆山精神和未來的“城市之心”。
緊抓低空經濟發展機遇,開辟跨省低空游“雙子星”航線:“昆山城市航站樓—上海浦東機場”“昆山城市航站樓—上海楊浦復興島”兩條線路,串聯長三角核心交通樞紐與都市景觀資源,形成全國首創的跨省“空中觀光走廊”。
未來,陸家浜國際物流綜合樞紐建成后,將實現“公+鐵+水”無縫銜接,直通太倉港、外高橋港,與京津冀、成渝、大灣區互動更加緊密。
來源:昆山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