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孫小希,昆山市城市綠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原工程科科長。2023年,作為第六批市派第一書記到周市鎮小涇村工作。
●掛職感悟:從綠化工程到鄉村振興,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為民服務的初心。鄉村治理如“繡花”,一針一線皆需精準發力。
小涇村地處周市鎮東北角,與常熟、太倉交界。7.4平方公里的村土地上,5個自然村散落其間,總戶籍人口2428人,流動人口829人。作為“三村合并”的復雜型村莊,小涇村經濟結構單一、基礎設施滯后、村民訴求多元。這是孫小希到任后面對的首道難題。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憑借在住建系統的專業工作經歷,孫小希瞄準綠化行業缺口,帶領小涇村探索草花種植產業。面對“零經驗、零銷路”的困境,他帶隊赴上海取經,邀請專家駐村指導,借助市綠化辦資源打通供應鏈。2024年第三季度,小涇村首批8萬株草花全部售罄,盈利4萬元,不僅為村級集體經濟帶來了新增長點,還帶動20余名村民就業。“既要‘種得好’,更要‘賣得俏’。”孫小希深有感觸地說。
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孫小希依托市住建局黨委的支持,著力推動村集體與城投集團、本地企業聯動,為村里的農產品貼上“智慧標簽”,并且搭建線上線下雙渠道。比如,今年1月,小涇村2.2萬斤大米成功外銷,為村集體經濟帶來利潤達1萬元。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建設深入推進,小涇村不少村民渴望進一步改善居住條件,全村需翻建的農房就有126戶。雖然利用三年的時間,已完成翻建96戶,然而,仍有30戶農房尚未啟動。“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讓農村具備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條件是題中之意。”為此,孫小希和村干部一起研究,逐戶走訪,深入了解農房翻建的細節和村民訴求,他們畫圖紙、算成本,并成立“流動調解站”,想方設法消除村民的疑慮和擔憂,最終為農房翻建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剩余30戶村民的“心結”已解,后續翻建工作正在有序開展。
在持續多日的挨家挨戶走訪中,孫小希對全村的狀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幫助了他開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他結合專業知識,帶領村干部以“繡花功夫”推動村景觀綠化提升工作,鼓勵家家戶戶管護門前綠化,讓“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如今的小涇村“美顏”已初現。
此外,孫小希還以保種場鴨文化、美麗菜園農耕體驗、高標準魚塘垂釣為支點,串聯鎮域企業資源,規劃“一日游”精品路線。未來,游客可在此體驗“撈魚摸蝦種菜賞花”的田園野趣,網紅打卡點、研學基地同步孵化。對標城投悅豐島項目,孫小希計劃引入智能溫控大棚、水肥一體化系統,打造“可看、可學、可復制”的現代農業樣板。“要讓科技為土地賦能,打造小涇村自己的智慧田園。”孫小希說。
“‘從百姓中來,到百姓中去’,駐村的時間里,我讀懂了這句話的分量。”翻開孫小希的駐村筆記,扉頁寫著三句話: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難事辦妥。如今的小涇村,草花搖曳生姿、新居白墻黛瓦、智慧農田雛形初現。孫小希的“繡花功夫”正將小涇村振興發展的藍圖“繡”進每寸土地、每戶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