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線幸福丶如此
|
楊逸:在青海民和
讓微創“火種”燎原
中醫獻溫馨·健康進萬家
楊 逸
昆山市中醫醫院胃腸外科
在青海民和縣中醫院手術室,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救援正在上演——85歲的馬老漢因嵌頓疝導致腸梗阻,已處于休克前期。老人不僅高齡體弱,還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多重基礎病,手術風險極高。以楊逸為核心的外科團隊果斷決策,在解除腸管嵌頓、挽救壞死小腸的同時,一鼓作氣完成無張力疝修補術。這場多科室聯動的"生命接力",最終讓老人擺脫了困擾十年的病痛。楊逸常說:"在高海拔地區,每個醫療決策都關乎生死,我們必須既快又準。"
這樣的場景,正是這位來自昆山市中醫醫院的援青專家工作日常的縮影。作為東西部醫療協作的踐行者,楊逸在半年援醫期內,用“技術扎根、教學相長和延伸服務”三大抓手,為民和縣外科領域帶來顯著變革。
中醫獻溫馨
健康進萬家
“原來闌尾炎手術可以不留疤?"
19歲的藏族卓瑪術后盯著自己臍部1.8厘米的切口難以置信。這臺青海省縣級醫院首例單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僅用30分鐘近乎零出血完成,實現單孔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零”的突破。
楊逸將東部地區成熟的"反向握持""交叉操作"等技法傾囊相授,帶領團隊攻克"筷子效應"等技術難關。如今,該技術已成為科室常規術式,患者術后6小時即可下床活動。
這樣的技術革新比比皆是:針對高原地區高發的膽囊結石、膽囊炎,當地此前多以開放手術為主,針對單純性膽結石部分開展多孔腹腔鏡手術。楊逸入駐醫院后,進一步將腹腔鏡技術推廣,膽囊疾病微創手術占比從不足30%躍升至95%,患者住院時間縮短50%。疝修補術革新,引入“腹腔鏡下無張力疝修補術”模塊化手術流程,指導團隊獨立完成20余例手術,單例手術時間縮短40%,術后零并發癥,急腹癥救治時間壓縮至1小時內。
中醫獻溫馨
健康進萬家
每周三早晨的交班室總會提前熱鬧起來,年輕醫生們捧著筆記本等待"楊老師課堂"開講。這種結合案例教學(CBL)和問題導向(PBL)的查房模式,已培養出5名能獨立開展三級腹腔鏡手術的骨干。
最讓麻醉科主任記憶猶新的,是那場關于宮內節育環穿孔的MDT討論。"患者便血伴腹痛,我們原以為是消化道出血。"多學科會診抽絲剝繭,最終確診為節育環穿透子宮累及直腸的特殊病例。如今,這種聯合影像科、麻醉科等開展的"頭腦風暴"模式已形成制度,同時還通過遠程系統與昆山專家開展“云端MDT”,累計解決疑難病例23例,當地青年醫師接受了“沉浸式”臨床技能培訓。
針對腸梗阻、消化道穿孔等急腹癥,楊逸制定了“快速評估與處理流程”,從病史采集、手術指征把握到術前準備全程規范指導。實施后,急腹癥患者從入院到手術時間縮短至1小時內,急腹癥流程標準化的建設導致外科急診轉診率從42%降至8%,手術量增長120%。通過精細化管理和團隊協作,圍手術期并發癥減少60%,住院日縮短35%。
中醫獻溫馨
健康進萬家
隆治鄉衛生院的院子里,牧民們早早排起長隊。楊逸帶領的義診團隊不僅帶來免費藥品,更通過"手把手"示范,教會鄉醫識別急腹癥征兆。這種"下沉式"幫扶已覆蓋5個鄉鎮、3個中心衛生院,通過開展教學查房和病例討論,累計指導基層醫生處理疑難病例50余例,使基層首診準確率提升40%。
"現在遇到疑難病例,我們隨時能在微信群里得到指導。"巴州鎮中心衛生院的馬醫生展示著手機里活躍的"外科協作群"。通過構建三級醫療網絡,楊逸團隊年減少不必要轉診200余人次,真正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有通道"。
中醫獻溫馨
健康進萬家
當格;ㄔ俅尉`放時,這位援青醫生已為民和縣留下更珍貴的禮物:2項省級科研立項、1篇SCI論文、5項新技術開展記錄,以及最重要的——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正如他在最近一次科室會議上所言:"微創技術的星火已經點燃,它將在河湟谷地繼續燎原。"
來源:昆山市中醫醫院
|
共3條評分
,昆幣+3
熱點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