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文章的幾段內容:
60年代,臺灣經濟還很落后,人們?yōu)榱饲笊妫枰患贾L糊口,因此修車、挖土機等職業(yè)技術補習班是當時的主流。
70年代,臺灣建設了大量工廠,經濟快速發(fā)展,工廠除了需要技術人員外,對專業(yè)人才的需求隨之增加,會計補習班應運而生。
幾年后,賺到錢的人多半把孩子送往國外學習,這就催生了臺灣的留學業(yè)務產生。
自80年起,人均GDP突破萬元,70年代留學回來的這些人意識到英文和文化的重要性,就把孩子送去補習少兒英語、中小學文化課,再加上六七十年代的生育率高峰,在80年代中小學補習班大量產生。
反觀大陸,2003年人均GDP首次突破萬元,達到1.07萬,像80年代的臺灣一樣,父母把更多的資源向孩子的教育集中,讓孩子補習文化課,于是學而思誕生了。
是不是印證了那句“臺灣補習班的發(fā)展就是大陸培訓機構發(fā)展的劇本”?
這不是巧合,而是臺灣補習班發(fā)展的歷史軌跡,這個軌跡同樣適用于大陸。